从理想到现实

16,17岁的理想是当爱因斯坦;21岁觉得做费曼也不错;24岁的时候觉得做李政道就好了;做博士后的时候开始嫉妒officemate被邀请去做seminar。
在做了几年博士后仍然没有理想的faculty机会之后,步入工业界。先在AT&T实验室工作了几年,然后进入金融工程领域。一做十六年,做到高盛Quantitative Strategy Group的头。被选为国际金融工程协会的年度金融工程师。然后退休回到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金融工程。
纽约确实是一个名人堂,作者很自然地用名人作为整部自传的坐标。在哥伦比亚大学是李政道;在AT&T是Unix之父,bash之父,C语言之父等;在高盛是Fischer Black(著名的Black-Scholes模型的Black)。
同时整本书也体现了作者的科学家/工程师特点,对理论细节的描述非常详细。从粒子物理的博士论文,到博士后的工作,到后来做的BDT模型,simle模型。可惜很多专业词汇不明白,所以没有深入学到这些具体知识。
最后作者反思说金融工程比物理更复杂。作为一个实践者她不相信存在所谓的大统一理论。理由是物理只是试图描绘上帝,上帝创造世界的规律是不变的;而金融试图描绘对手,对手的手法是在不停变换的。至始至终没有提到博弈论这个东西。加入博弈论,我还是相信有大统一理论存在。不过我也相信作为一个金融工程师,是无暇考虑这样的大统一理论的。如果哪个人能够在繁重的日常工作中游刃有余,还来考虑这样的问题,并且找到答案,那就真要与爱因斯坦齐名了。
在做了几年博士后仍然没有理想的faculty机会之后,步入工业界。先在AT&T实验室工作了几年,然后进入金融工程领域。一做十六年,做到高盛Quantitative Strategy Group的头。被选为国际金融工程协会的年度金融工程师。然后退休回到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金融工程。
纽约确实是一个名人堂,作者很自然地用名人作为整部自传的坐标。在哥伦比亚大学是李政道;在AT&T是Unix之父,bash之父,C语言之父等;在高盛是Fischer Black(著名的Black-Scholes模型的Black)。
同时整本书也体现了作者的科学家/工程师特点,对理论细节的描述非常详细。从粒子物理的博士论文,到博士后的工作,到后来做的BDT模型,simle模型。可惜很多专业词汇不明白,所以没有深入学到这些具体知识。
最后作者反思说金融工程比物理更复杂。作为一个实践者她不相信存在所谓的大统一理论。理由是物理只是试图描绘上帝,上帝创造世界的规律是不变的;而金融试图描绘对手,对手的手法是在不停变换的。至始至终没有提到博弈论这个东西。加入博弈论,我还是相信有大统一理论存在。不过我也相信作为一个金融工程师,是无暇考虑这样的大统一理论的。如果哪个人能够在繁重的日常工作中游刃有余,还来考虑这样的问题,并且找到答案,那就真要与爱因斯坦齐名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