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翻译极佳的罪案小说

在一个冬日的早晨,躺在温暖的被窝里看《诗人》,一直看到傍晚,书拿起了就没放下,顾不得吃早饭和午饭。在翻到最后一页时,真是畅快!
判断一部侦探/推理/悬疑/罪案小说的好坏,我会把持着三条判断准则:情节、语言、情绪。
关于情节,可以用“一波三折”来概括。假如我透露了剧情,简直就是在犯罪。引用下出版社的简单介绍 :“约翰·麦克沃伊是一名记者,他的双胞胎哥哥肖恩则是一名侦办凶杀案的警察。在查办一桩残忍的断头案时,肖恩突然死亡。人人都以为他是因为压力过大,以致崩溃而自杀……”
总之,《诗人》的情节设计绝对不会让读者失望。
语言:
中译本的语言流畅而极富滋味,这点真是要感谢译者李克勤先生。
开篇第一段话:
“死亡是我的领域。我以它为主。我靠它铸就我在这一行的名声。我以一个殡葬员的激情和精确来对待它——面对死者家属时,面带忧郁、充满同情地对待它;独自一人时,则像个技艺娴熟的工匠一般对待它。我始终认为,跟死亡打交道的诀窍,就是跟它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一条铁律。别让它的气息吹上你的脸庞。”
这样绝佳的文笔,甚至令我起初以为“诗人”是主角约翰的外号!
情绪:
第三点其实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侦探小说的情节,写到如今已呈山穷水尽之势,难以翻出新花样;语言功底不俗的作家并非稀数;而能将一个故事讲述得打动人心、让读者感同身受,这样的作家并不多见。
小说主人公约翰·麦克沃伊是报社里专门报道谋杀案的记者,他的哥哥突然去世,而他又开始了追查真相的旅程,接触到各个地方的不少警察。在小说中,对新闻圈和警察圈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几位其中的人物。性格暴躁的索尔森就是一个极佳的例子。
康奈利在书中特别擅长前后呼应的本事。譬如小说第一章和最后一章都是用“死亡是我的领域”开启篇章;譬如小说在第一章就提到了主角姐姐萨拉的死,但直至346页才交待事情的原委;又譬如主角在芝加哥时先是取走了被害小男孩的照片,后来又“将鲍比·斯马瑟斯的照片放回了原位”。这些精心铺设的细节描写都有力地烘托了气氛和情绪。
读完《诗人》,觉得精神气和它相仿的小说还有:Harlan Coben的《No Second Chance》和Greg Iles的《Mortal Fear》。这类小说的最大特点是主角(调查者)往往与遇难者有密切的关系,在调查的过程中往往会穿插对于过去的回忆,体现家庭、友谊等主题。
该书的小小纰漏:
首段原文为:“Death is my beat. I make my living from it. I forge my professional reputation on it. I treat it with the passion and precision of an undertaker—somber and sympathetic about it when I'm with the bereaved, a skilled craftsman with it when I'm alone. I've always thought the secret of dealing with death was to keep it at arm's length. That's the rule. Don't let it breathe in your face.”
而在中文译本P1上,“I make my living from it.”被错误地印刷成了“我以它为主”。“主”“生”之误。
P116 对“芸香”一词的脚注,被印刷成“在英语中,其香又有‘悔恨’之意”,“其香”?
P119 “我登记的房间下午三点之间无法入住”,“下午三点之间”还是“下午三点之前”?
P187 脚注“深喉”被印刷成了一个我根本打不出来的字。
有几处人名中的间隔号被错误地排成了问号。如P272 “肖恩?麦克沃伊” P429 “史蒂夫?拉法”
店铺名称最好加上引号。否则像P531上“雷切尔陪我走出数据影像解决方案以后,”这样的句子单独拿出来,有谁能懂?
判断一部侦探/推理/悬疑/罪案小说的好坏,我会把持着三条判断准则:情节、语言、情绪。
关于情节,可以用“一波三折”来概括。假如我透露了剧情,简直就是在犯罪。引用下出版社的简单介绍 :“约翰·麦克沃伊是一名记者,他的双胞胎哥哥肖恩则是一名侦办凶杀案的警察。在查办一桩残忍的断头案时,肖恩突然死亡。人人都以为他是因为压力过大,以致崩溃而自杀……”
总之,《诗人》的情节设计绝对不会让读者失望。
语言:
中译本的语言流畅而极富滋味,这点真是要感谢译者李克勤先生。
开篇第一段话:
“死亡是我的领域。我以它为主。我靠它铸就我在这一行的名声。我以一个殡葬员的激情和精确来对待它——面对死者家属时,面带忧郁、充满同情地对待它;独自一人时,则像个技艺娴熟的工匠一般对待它。我始终认为,跟死亡打交道的诀窍,就是跟它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一条铁律。别让它的气息吹上你的脸庞。”
这样绝佳的文笔,甚至令我起初以为“诗人”是主角约翰的外号!
情绪:
第三点其实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侦探小说的情节,写到如今已呈山穷水尽之势,难以翻出新花样;语言功底不俗的作家并非稀数;而能将一个故事讲述得打动人心、让读者感同身受,这样的作家并不多见。
小说主人公约翰·麦克沃伊是报社里专门报道谋杀案的记者,他的哥哥突然去世,而他又开始了追查真相的旅程,接触到各个地方的不少警察。在小说中,对新闻圈和警察圈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几位其中的人物。性格暴躁的索尔森就是一个极佳的例子。
康奈利在书中特别擅长前后呼应的本事。譬如小说第一章和最后一章都是用“死亡是我的领域”开启篇章;譬如小说在第一章就提到了主角姐姐萨拉的死,但直至346页才交待事情的原委;又譬如主角在芝加哥时先是取走了被害小男孩的照片,后来又“将鲍比·斯马瑟斯的照片放回了原位”。这些精心铺设的细节描写都有力地烘托了气氛和情绪。
读完《诗人》,觉得精神气和它相仿的小说还有:Harlan Coben的《No Second Chance》和Greg Iles的《Mortal Fear》。这类小说的最大特点是主角(调查者)往往与遇难者有密切的关系,在调查的过程中往往会穿插对于过去的回忆,体现家庭、友谊等主题。
该书的小小纰漏:
首段原文为:“Death is my beat. I make my living from it. I forge my professional reputation on it. I treat it with the passion and precision of an undertaker—somber and sympathetic about it when I'm with the bereaved, a skilled craftsman with it when I'm alone. I've always thought the secret of dealing with death was to keep it at arm's length. That's the rule. Don't let it breathe in your face.”
而在中文译本P1上,“I make my living from it.”被错误地印刷成了“我以它为主”。“主”“生”之误。
P116 对“芸香”一词的脚注,被印刷成“在英语中,其香又有‘悔恨’之意”,“其香”?
P119 “我登记的房间下午三点之间无法入住”,“下午三点之间”还是“下午三点之前”?
P187 脚注“深喉”被印刷成了一个我根本打不出来的字。
有几处人名中的间隔号被错误地排成了问号。如P272 “肖恩?麦克沃伊” P429 “史蒂夫?拉法”
店铺名称最好加上引号。否则像P531上“雷切尔陪我走出数据影像解决方案以后,”这样的句子单独拿出来,有谁能懂?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