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短句,亲爱的
不认真读小说久矣!小说这东西,正在逐渐淡出我的读书生活,曾几何时,小说是我读书生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现在,一是因为好小说似乎越来越少,二是因为时间零碎,读不起小说了,尤其是长篇的。我有个习惯,读小说一定要一气儿读完,零碎不得,感觉小说里有股“气”,一停下来,气就断了,续不上。于是,一天读完了《要短句,亲爱的》。
作者是彼埃蕾特·弗勒蒂奥,是我所不知道一位当代法国女作家。这本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01”系列里的一种。由国内专家、学者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的评选词这样说:
在当代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里,《要短句,亲爱的》这部篇幅不长却十分精致的小说是对美好的人性、对法国文学史上传统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怀念和呼唤,小说中讲述的母女两代人之间的故事,是人人都曾遇到或即将面临的问题,主人公个人的独特经历因而显现出了人类生存的普遍悲剧性,这也正是小说的成功所在。
“要短句,亲爱的”,是作者的母亲对女儿写作的教导与叮嘱,作者以此为书名,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悼念之情。全书再现了母亲在养老院里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真实地表达了自己与母亲在一起时错综复杂的微妙情感,执著的亲情和感人至深的母女之爱贯穿全书。本书的语言平淡简洁、朴实无华,是我深为喜爱的一路语言风格。简洁而朴实的文字,没有任何华丽的雕琢,也没有故作高深的词语,生活化、口语化的文字讲故事娓娓道来,很有感染力。读罢掩卷,如品清茶一盏。
作者在致中国读者的前言里这样说:(本书在中国获奖)它意味着我在书中提出的问题,也许同样是中国当代家庭面临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上了年纪的母亲,女儿们必须面对这面无处不在的扰人的镜子,城市中随处可见成年子女为如何处置年迈的双亲而苦恼)。它意味着我内心争论并诉诸笔端的思想,在由几千年文明孕育的另一种文化思想中引起了共鸣。最后,它意味着无论相距多么遥远(我不单指地理上的距离),文学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最可依靠的桥梁。在这个痛苦而又混乱的世界,再没有什么能比文学更令我快乐、给我受益的事物了。
读罢189页的小说,感觉不“隔”。说的虽然是法国母女之间的事情,但却似乎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文学典型的普遍认知意义,在这本书里表现的是很充分的。作者的母亲从进入养老院到去世,历经七年。在这七年当中,作者常常要从500公里之外的巴黎赶来陪伴母亲,其间充满了疲惫、焦虑以及因为与母亲意见相左而产生的困惑和不愉快,母女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转变。面对生老病死这个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作者通过母亲这面镜子,审视了自己的成长、自己选择的生活和将来的最后归宿。
父母的衰老和死亡,是子女或早或晚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极为残酷和不得不接受的现实。这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问题,而对我们这些人到中年的人来说,这个问题显得更为紧迫些。读完这本书,对自己的一些想法作了检讨和修正。在如何对待日渐衰老的父母的问题上,很多时候远非一个“孝道”那么简单,这其中所涉及到的很多问题,都需要重新理解,“人文关怀”似乎应该是处理这些问题的基本落脚点。
法国是文学大国,一向出小说、诗歌,从古至今,好作品层出不穷。这本《要短句,亲爱的》虽然不是什么深刻或渊博的煌煌巨著,但是它所提出的问题发人深省,很容易引起共鸣。比起我们现下浮躁、浅薄和功利的那些所谓小说,这绝对是一部佳作,很值得一读。这一天的时间没白费,不错。
顺便提一下本书的译者。这本书是北大的桂裕芳先生翻译的,桂先生是国内法语大家,翻译的莫利亚克作品堪称一绝,主要的翻译作品还有《追忆似水年华》(部分)、《九三年》、《自由交流》、《旧制度与大革命》、《纪德文集》等重要的法国文学、史学、哲学著作。其翻译文笔极佳,现在的某些翻译难以望其项背。本书读起来之所以不“隔”,与桂先生的翻译有极大的关系。
作者是彼埃蕾特·弗勒蒂奥,是我所不知道一位当代法国女作家。这本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01”系列里的一种。由国内专家、学者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的评选词这样说:
在当代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里,《要短句,亲爱的》这部篇幅不长却十分精致的小说是对美好的人性、对法国文学史上传统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怀念和呼唤,小说中讲述的母女两代人之间的故事,是人人都曾遇到或即将面临的问题,主人公个人的独特经历因而显现出了人类生存的普遍悲剧性,这也正是小说的成功所在。
“要短句,亲爱的”,是作者的母亲对女儿写作的教导与叮嘱,作者以此为书名,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悼念之情。全书再现了母亲在养老院里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真实地表达了自己与母亲在一起时错综复杂的微妙情感,执著的亲情和感人至深的母女之爱贯穿全书。本书的语言平淡简洁、朴实无华,是我深为喜爱的一路语言风格。简洁而朴实的文字,没有任何华丽的雕琢,也没有故作高深的词语,生活化、口语化的文字讲故事娓娓道来,很有感染力。读罢掩卷,如品清茶一盏。
作者在致中国读者的前言里这样说:(本书在中国获奖)它意味着我在书中提出的问题,也许同样是中国当代家庭面临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上了年纪的母亲,女儿们必须面对这面无处不在的扰人的镜子,城市中随处可见成年子女为如何处置年迈的双亲而苦恼)。它意味着我内心争论并诉诸笔端的思想,在由几千年文明孕育的另一种文化思想中引起了共鸣。最后,它意味着无论相距多么遥远(我不单指地理上的距离),文学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最可依靠的桥梁。在这个痛苦而又混乱的世界,再没有什么能比文学更令我快乐、给我受益的事物了。
读罢189页的小说,感觉不“隔”。说的虽然是法国母女之间的事情,但却似乎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文学典型的普遍认知意义,在这本书里表现的是很充分的。作者的母亲从进入养老院到去世,历经七年。在这七年当中,作者常常要从500公里之外的巴黎赶来陪伴母亲,其间充满了疲惫、焦虑以及因为与母亲意见相左而产生的困惑和不愉快,母女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转变。面对生老病死这个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作者通过母亲这面镜子,审视了自己的成长、自己选择的生活和将来的最后归宿。
父母的衰老和死亡,是子女或早或晚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极为残酷和不得不接受的现实。这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问题,而对我们这些人到中年的人来说,这个问题显得更为紧迫些。读完这本书,对自己的一些想法作了检讨和修正。在如何对待日渐衰老的父母的问题上,很多时候远非一个“孝道”那么简单,这其中所涉及到的很多问题,都需要重新理解,“人文关怀”似乎应该是处理这些问题的基本落脚点。
法国是文学大国,一向出小说、诗歌,从古至今,好作品层出不穷。这本《要短句,亲爱的》虽然不是什么深刻或渊博的煌煌巨著,但是它所提出的问题发人深省,很容易引起共鸣。比起我们现下浮躁、浅薄和功利的那些所谓小说,这绝对是一部佳作,很值得一读。这一天的时间没白费,不错。
顺便提一下本书的译者。这本书是北大的桂裕芳先生翻译的,桂先生是国内法语大家,翻译的莫利亚克作品堪称一绝,主要的翻译作品还有《追忆似水年华》(部分)、《九三年》、《自由交流》、《旧制度与大革命》、《纪德文集》等重要的法国文学、史学、哲学著作。其翻译文笔极佳,现在的某些翻译难以望其项背。本书读起来之所以不“隔”,与桂先生的翻译有极大的关系。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