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不堪谁人知

种种不堪谁人知
——读蒋碧微回忆录《我与悲鸿》
柳已青
看完《万象》(2005年11号)包立民写的《徐悲鸿信中的孙多慈》。忽然对徐悲鸿的生平和婚恋感兴趣,于是去书店看看,正好看到书海出版社新出的《我与悲鸿:蒋碧微回忆录》,拿起书翻看,自然是书中蒋碧微和徐悲鸿的照片吸引人,而徐悲鸿的那些画作反而在其次了。翻看书时,猛然想起前几年在书店曾看到《蒋碧微回忆录》(哪家出版社出的,忘了),但错过了。发过钱红丽一篇读《蒋碧微回忆录》的文章,才女钱红丽对蒋碧微和徐悲鸿和张道藩的感情纠葛,写得细腻而温婉,那种伤感如薄薄的烟云,印象深刻。
拿起《我与悲鸿:蒋碧微回忆录》,再也放不下,索性坐在书店里看起来。如痴如醉是这样吧,一个上午的阅读,头也没有抬,把这本书看完了。然后,又把这书买下来。
蒋碧微在这本书的结尾,别有意味特别提到了徐悲鸿画室里的一副对联,那是他集前人句亲笔写的八个大字: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横额是他的斋名:应毋庸议!
联系到徐悲鸿和孙多慈(原名孙韵君,后徐悲鸿为之改名孙多慈,两人的名字联在一起是大慈大悲)的师生恋情,徐悲鸿不顾亲友的反对,的确是一意孤行。甚至带领学生到浙江天目山写生时,“徐先生和孙韵君一路上都很亲密,根本不在乎别人可能会批评物议。”他们某次在僻处拥吻被学生偷拍到,议论纷纷,也就不奇怪了。大艺术家狂傲不羁、一意孤行,徐悲鸿有此举动似乎也不难理解,问题是他在处理和蒋碧微的关系时,意气用事,感情冲动,考虑不周,而且反复无常,他爱孙多慈时,登报声明脱离与蒋碧微的同居关系;爱廖静文时,又是如此。而蒋碧微则冷静多了,考虑周密,感情账、家庭责任账、财产金钱账都算得分明。
读蒋碧微的回忆录,读者肯定要同情蒋碧微的,蒋碧微也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现,徐悲鸿给人以始乱终弃的印象。蒋碧微出身宜兴名门,可谓大家名媛,18岁在上海,不顾父母,逃婚跟随徐悲鸿私奔去日本,颠沛流离,艰辛备尝。在法国,两人过着清贫的生活,那时,徐悲鸿是深爱着蒋碧微的,从他以蒋碧微为模特创作的多幅作品可以看出,《静读》、《韵律》那在岁月中褪色的画作,但可以感受到徐对蒋浓烈的爱。徐悲鸿醉心创作,无暇顾及蒋碧微,蒋也是有怨言的:“我十八岁跟他浪迹天涯海角,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但不曾得到他一点照顾,反而受到无穷的痛苦与厄难。”当徐悲鸿遇到孙韵君时,感情如绝堤的潮水,他画中的蒋碧微成了孙韵君,那《台城夜月》的确让蒋碧微感到凄凉。
1945年,二十八年之久的婚姻终告结束,徐付给蒋一百万元现款(通货膨胀后的币值,蒋本人称约相当于普通公务人员一年薪水)、古画四十幅、徐本人作品一百幅,外加徐悲鸿月入的一半,作为子女抚养费。据廖静文和徐悲鸿女儿徐静斐回忆,为赶作这一百幅画,徐悲鸿本已不太健康的身体完全拖垮,这是他1953年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我还没有看蒋碧微回忆录之《我与道藩》,不过已经对他们的爱恨恩怨已经了然。站在徐那一边的有些人说,蒋早在巴黎的时候便和张道藩暗通款曲。蒋与徐离婚后,蒋碧微公开做了国民党政府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道藩的情妇。后来去了台湾。蒋碧微做了张道藩十年有实无名的外室而不言悔,可见她对徐的失望之深,同时也可见张对蒋的用情之深。
蒋碧微回忆录让人看到一颗颗受煎熬的心灵。那些所谓的爱情和幸福在这些煎熬中要打折扣的。徐悲鸿爱上三个女人,蒋碧微、孙韵君、廖静文,与蒋碧微的感情最复杂,书中一些细节,传递出徐悲鸿的尴尬和复杂感受。蒋碧微的父亲去世时,徐想出资办丧礼,遭到蒋的拒绝;蒋为父亲举办百日追悼会,徐悲鸿为站在家族席还是来宾中行礼而左右为难。两人真的了断时,请朋友沈钧儒协调,在签字离婚仪式上,“徐先生神情颓丧,脸色苍白,自始至终,他一直低着头。”徐悲鸿的种种不堪谁人知,对于蒋碧微,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内心复杂的感受和情状,非外人所知。他们的心灵的苦涩和痛楚,丹青妙手画不成!
《我与悲鸿:蒋碧微回忆录》 蒋碧微 著 书海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25元
——读蒋碧微回忆录《我与悲鸿》
柳已青
看完《万象》(2005年11号)包立民写的《徐悲鸿信中的孙多慈》。忽然对徐悲鸿的生平和婚恋感兴趣,于是去书店看看,正好看到书海出版社新出的《我与悲鸿:蒋碧微回忆录》,拿起书翻看,自然是书中蒋碧微和徐悲鸿的照片吸引人,而徐悲鸿的那些画作反而在其次了。翻看书时,猛然想起前几年在书店曾看到《蒋碧微回忆录》(哪家出版社出的,忘了),但错过了。发过钱红丽一篇读《蒋碧微回忆录》的文章,才女钱红丽对蒋碧微和徐悲鸿和张道藩的感情纠葛,写得细腻而温婉,那种伤感如薄薄的烟云,印象深刻。
拿起《我与悲鸿:蒋碧微回忆录》,再也放不下,索性坐在书店里看起来。如痴如醉是这样吧,一个上午的阅读,头也没有抬,把这本书看完了。然后,又把这书买下来。
蒋碧微在这本书的结尾,别有意味特别提到了徐悲鸿画室里的一副对联,那是他集前人句亲笔写的八个大字: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横额是他的斋名:应毋庸议!
联系到徐悲鸿和孙多慈(原名孙韵君,后徐悲鸿为之改名孙多慈,两人的名字联在一起是大慈大悲)的师生恋情,徐悲鸿不顾亲友的反对,的确是一意孤行。甚至带领学生到浙江天目山写生时,“徐先生和孙韵君一路上都很亲密,根本不在乎别人可能会批评物议。”他们某次在僻处拥吻被学生偷拍到,议论纷纷,也就不奇怪了。大艺术家狂傲不羁、一意孤行,徐悲鸿有此举动似乎也不难理解,问题是他在处理和蒋碧微的关系时,意气用事,感情冲动,考虑不周,而且反复无常,他爱孙多慈时,登报声明脱离与蒋碧微的同居关系;爱廖静文时,又是如此。而蒋碧微则冷静多了,考虑周密,感情账、家庭责任账、财产金钱账都算得分明。
读蒋碧微的回忆录,读者肯定要同情蒋碧微的,蒋碧微也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现,徐悲鸿给人以始乱终弃的印象。蒋碧微出身宜兴名门,可谓大家名媛,18岁在上海,不顾父母,逃婚跟随徐悲鸿私奔去日本,颠沛流离,艰辛备尝。在法国,两人过着清贫的生活,那时,徐悲鸿是深爱着蒋碧微的,从他以蒋碧微为模特创作的多幅作品可以看出,《静读》、《韵律》那在岁月中褪色的画作,但可以感受到徐对蒋浓烈的爱。徐悲鸿醉心创作,无暇顾及蒋碧微,蒋也是有怨言的:“我十八岁跟他浪迹天涯海角,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但不曾得到他一点照顾,反而受到无穷的痛苦与厄难。”当徐悲鸿遇到孙韵君时,感情如绝堤的潮水,他画中的蒋碧微成了孙韵君,那《台城夜月》的确让蒋碧微感到凄凉。
1945年,二十八年之久的婚姻终告结束,徐付给蒋一百万元现款(通货膨胀后的币值,蒋本人称约相当于普通公务人员一年薪水)、古画四十幅、徐本人作品一百幅,外加徐悲鸿月入的一半,作为子女抚养费。据廖静文和徐悲鸿女儿徐静斐回忆,为赶作这一百幅画,徐悲鸿本已不太健康的身体完全拖垮,这是他1953年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我还没有看蒋碧微回忆录之《我与道藩》,不过已经对他们的爱恨恩怨已经了然。站在徐那一边的有些人说,蒋早在巴黎的时候便和张道藩暗通款曲。蒋与徐离婚后,蒋碧微公开做了国民党政府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道藩的情妇。后来去了台湾。蒋碧微做了张道藩十年有实无名的外室而不言悔,可见她对徐的失望之深,同时也可见张对蒋的用情之深。
蒋碧微回忆录让人看到一颗颗受煎熬的心灵。那些所谓的爱情和幸福在这些煎熬中要打折扣的。徐悲鸿爱上三个女人,蒋碧微、孙韵君、廖静文,与蒋碧微的感情最复杂,书中一些细节,传递出徐悲鸿的尴尬和复杂感受。蒋碧微的父亲去世时,徐想出资办丧礼,遭到蒋的拒绝;蒋为父亲举办百日追悼会,徐悲鸿为站在家族席还是来宾中行礼而左右为难。两人真的了断时,请朋友沈钧儒协调,在签字离婚仪式上,“徐先生神情颓丧,脸色苍白,自始至终,他一直低着头。”徐悲鸿的种种不堪谁人知,对于蒋碧微,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内心复杂的感受和情状,非外人所知。他们的心灵的苦涩和痛楚,丹青妙手画不成!
《我与悲鸿:蒋碧微回忆录》 蒋碧微 著 书海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25元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