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品评】远承:间谍、巨蟒、历史学人

没有人知道自一九四六年三月份以后戴笠生活在那个世界了。根据当时官方的调查报道,戴笠因一场飞机事故而死。“由于气候关系,驾驶员不慎撞在山上失事”(第二十五章,陨落之星,戴笠之死)。
会有人相信这个意外吗?莱司特•沃克说道,这个故事天衣无缝,但没人相信(第二十五章,陨落之星,戴笠之死)。没错,没有人相信这个“中国的间谍王”就这样永远消失在人们的恐惧视线中。同一时间,流言四起。不断的谣言传播在这个内战前夕的世界里。关于戴笠的死亡,就像他本身和他领导的组织一样,神秘无比。
尽管如此,我们不必去寻求什么证据证明,戴笠的死亡是意外还是被谋杀,或者根本就没死。这位亚洲神秘人物,仍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享受着他迷人的生活。在此之前,外界对戴笠的所有认识,惟有他的一系列阴谋与暗杀。他故作神秘,并滥用手中的权力,手下有一大群嗜血成性的家伙。他领导的组织,是蒋介石独裁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四十年代传奇的人物,我们谈到这个充满疑云形象的“隐面人”时,他的身份是那样多面,中国的亨利希-希姆莱,总司令的戴笠,军事调查统计局首脑。而无论那种身份,戴笠都给人们留下了冷酷、狡猾和残忍的印象。他聪明且有想象力,残酷而不择手段的性格特征,或许正是当时带有“中国色彩的法西斯军事化”教育下的中国人民一个阶层的缩影。而且,对这样军事训练和生活方式下的中国人来说,戴笠和他的特务组织存在的目的以及日后的工作内容,正是依赖着这种当初“也必然成为他们的某种意识形态的基础”(第九章 意识形态的竞争:蓝衣社和CC派,欧洲法西斯运动)。
从一开始,“戴笠们”就是蒋介石用来清理党内与党外的文化工具和政治机器。对蒋介石和所领导的政党来说,的确需要一个这样的情报部门来控制自己的统治。这对戴和他的特工,是一种巨大的权力。对内,他们监视国民党成员的思想与活动;对外,遏制外部力量的扩张。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指导下,就算是在卢沟桥事变后,总司令的戴笠们最主要的任务仍然是阻挡和消灭共产党人的挑战。从历史的潮流与演义,从蒋的利益与角度,这个方针策略或许没错。日本人对华的侵略,给蒋介石一次整合国民党,乃至整个中国,实现其独裁野心的机会。而另一方面,中国人与日本人的八年战争,或多或少,间接或者直接的给了共产党人实现自己事业的时间和转变。
直到一九四五年战后也许更早,一股隐形的力量已经膨胀到令所有人包括蒋介石都感到不安了。这股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庞然大物,以至于难以掌控的力量正是蒋介石一手创建的情报机构,戴和他的军统。蒋手中的这个秘密武器,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为了控制各种异兆和铲除各方异已而使用的危险的双刃剑。戴笠是这个部门“无可取代”的最高长官,他既不愿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而这个机构对各方的威胁也与日俱增,那他的最高长官自然成了众人之矢。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到了戴笠飞机失事之时,无论是国民党人,还是共产党人,都将其视为心头刺,眼中钉了。
这些都表明,戴和他的特工们的工作成效是“出色”的。他们对“自己人”的肮脏清洗,对“外人”的残暴迫害,等等这些个人和集体受到过的阴谋诡计、无情酷刑都在表明人民的生活环境。数不尽的故事与例子,造成人人自危的恐惧氛围。黛安娜•拉里认为,中华民国的政治不稳定,是因为蒋介石拙劣地将国内的不安全感看成中国的关键问题,于是他坚持要反对共产党。但是,他没能意识到不安全感的关键原因是什么——不是共产党的煽动,而是不受控制和不可预测的军队。他对改变不安全气氛的无能……使许多中国人成天处于恐惧之中(第二十五章,陨落之星,恐惧和多疑)。——蒋失去中国有多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点呢?——而这份“功劳”,有多大的原因,我们可以归功给戴老板和他的员工们呢?
是什么原因产生像戴笠那样变幻多端的人物?一言蔽之,他的模棱两可可能只是历史的莫测难辨。这并非他个人的非同寻常,时代生活下的人,总是根据时代的风向来判断自己的命运。而戴笠则是命运海洋里的非凡舵手,他在惊涛骇浪的世界里步伐平稳,使自己立于不倒。这是一条具有杰出判断与魅力的眼镜蛇,他勾引着历史学人的目光。魏斐德先生也许“最终恐怕是戴笠无意中的猎物之一”(第二十五章,陨落之星,妖魔),而我这个读者,只是看到或者听到这场历史学人与巨蟒博斗的美妙乐章中的一个小小音符罢了。
[美]魏斐德著:《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梁禾译,团结出版社,2004年1月,49.8元。
编者注:本文为豆瓣网网友友投稿,感谢作者对本刊的厚爱,同时希望更多的读者能为【读品】撰稿人。
会有人相信这个意外吗?莱司特•沃克说道,这个故事天衣无缝,但没人相信(第二十五章,陨落之星,戴笠之死)。没错,没有人相信这个“中国的间谍王”就这样永远消失在人们的恐惧视线中。同一时间,流言四起。不断的谣言传播在这个内战前夕的世界里。关于戴笠的死亡,就像他本身和他领导的组织一样,神秘无比。
尽管如此,我们不必去寻求什么证据证明,戴笠的死亡是意外还是被谋杀,或者根本就没死。这位亚洲神秘人物,仍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享受着他迷人的生活。在此之前,外界对戴笠的所有认识,惟有他的一系列阴谋与暗杀。他故作神秘,并滥用手中的权力,手下有一大群嗜血成性的家伙。他领导的组织,是蒋介石独裁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四十年代传奇的人物,我们谈到这个充满疑云形象的“隐面人”时,他的身份是那样多面,中国的亨利希-希姆莱,总司令的戴笠,军事调查统计局首脑。而无论那种身份,戴笠都给人们留下了冷酷、狡猾和残忍的印象。他聪明且有想象力,残酷而不择手段的性格特征,或许正是当时带有“中国色彩的法西斯军事化”教育下的中国人民一个阶层的缩影。而且,对这样军事训练和生活方式下的中国人来说,戴笠和他的特务组织存在的目的以及日后的工作内容,正是依赖着这种当初“也必然成为他们的某种意识形态的基础”(第九章 意识形态的竞争:蓝衣社和CC派,欧洲法西斯运动)。
从一开始,“戴笠们”就是蒋介石用来清理党内与党外的文化工具和政治机器。对蒋介石和所领导的政党来说,的确需要一个这样的情报部门来控制自己的统治。这对戴和他的特工,是一种巨大的权力。对内,他们监视国民党成员的思想与活动;对外,遏制外部力量的扩张。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指导下,就算是在卢沟桥事变后,总司令的戴笠们最主要的任务仍然是阻挡和消灭共产党人的挑战。从历史的潮流与演义,从蒋的利益与角度,这个方针策略或许没错。日本人对华的侵略,给蒋介石一次整合国民党,乃至整个中国,实现其独裁野心的机会。而另一方面,中国人与日本人的八年战争,或多或少,间接或者直接的给了共产党人实现自己事业的时间和转变。
直到一九四五年战后也许更早,一股隐形的力量已经膨胀到令所有人包括蒋介石都感到不安了。这股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庞然大物,以至于难以掌控的力量正是蒋介石一手创建的情报机构,戴和他的军统。蒋手中的这个秘密武器,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为了控制各种异兆和铲除各方异已而使用的危险的双刃剑。戴笠是这个部门“无可取代”的最高长官,他既不愿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而这个机构对各方的威胁也与日俱增,那他的最高长官自然成了众人之矢。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到了戴笠飞机失事之时,无论是国民党人,还是共产党人,都将其视为心头刺,眼中钉了。
这些都表明,戴和他的特工们的工作成效是“出色”的。他们对“自己人”的肮脏清洗,对“外人”的残暴迫害,等等这些个人和集体受到过的阴谋诡计、无情酷刑都在表明人民的生活环境。数不尽的故事与例子,造成人人自危的恐惧氛围。黛安娜•拉里认为,中华民国的政治不稳定,是因为蒋介石拙劣地将国内的不安全感看成中国的关键问题,于是他坚持要反对共产党。但是,他没能意识到不安全感的关键原因是什么——不是共产党的煽动,而是不受控制和不可预测的军队。他对改变不安全气氛的无能……使许多中国人成天处于恐惧之中(第二十五章,陨落之星,恐惧和多疑)。——蒋失去中国有多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点呢?——而这份“功劳”,有多大的原因,我们可以归功给戴老板和他的员工们呢?
是什么原因产生像戴笠那样变幻多端的人物?一言蔽之,他的模棱两可可能只是历史的莫测难辨。这并非他个人的非同寻常,时代生活下的人,总是根据时代的风向来判断自己的命运。而戴笠则是命运海洋里的非凡舵手,他在惊涛骇浪的世界里步伐平稳,使自己立于不倒。这是一条具有杰出判断与魅力的眼镜蛇,他勾引着历史学人的目光。魏斐德先生也许“最终恐怕是戴笠无意中的猎物之一”(第二十五章,陨落之星,妖魔),而我这个读者,只是看到或者听到这场历史学人与巨蟒博斗的美妙乐章中的一个小小音符罢了。
[美]魏斐德著:《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梁禾译,团结出版社,2004年1月,49.8元。
编者注:本文为豆瓣网网友友投稿,感谢作者对本刊的厚爱,同时希望更多的读者能为【读品】撰稿人。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