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中的幸福
荒诞中的幸福
——读《西西弗的神话》
1960年1月4日,加缪坐在米歇尔·伽里马的汽车上,由于下雨路滑,汽车撞在了路边的树上,加缪被抛向后窗,脑袋穿过玻璃,颅骨破裂,脖子折断,当场死亡。先前加缪曾说:“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死在路上更蠢的了”。命运之神却偏偏让他死于车祸。一个一直在与存在的荒诞作斗争的存在主义思想家却死于荒诞的车祸,实属辛辣的哲学讽刺。
其实作为一篇哲学读书札记,写加缪并不容易,诚如皮埃尔·格鲁克斯(Pierre Grouix)所说:“把加缪作为哲学家来写,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虽然加缪的作品试图表达哲学的思想和问题,但这些尝试有时显得模糊不清或欠缺逻辑。[i]而加缪的作品大多是文学作品,也没有如萨特《存在与虚无》那般的大部头纯哲学著作,其唯一的一部哲学著作便是哲理随笔集《西西弗的神话》。即便是这样一部哲学著作所讨论的问题,也被指摘为“只是些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根本的哲学问题”。[ii]但即使如此,加缪仍然被作为法国二战后两位“精神领袖”之一(另一位则是萨特),被誉为年轻一代的良心,其为数不多的作品所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和魅力仍然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由此不难看出加缪所要表达的思想的魅力。
尽管加缪反对将他的思想贴上存在主义的标签,但人们还是将其作为存在主义思想家之一,而且其思想的出发点也是人存在的荒诞性。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存在主义不是一种理论体系严密的流派(现代西方哲学,各种学说和流派兴起和衰落的节奏非常之快,往往不过三份之一个世纪,恩斯特·布洛赫称之为“哲学之谜”。倪梁康认为这和现代西方哲学的运动性有关。这样一来不少哲学思潮往往表现为一种社会运动的模式,跳出原先的纯学术范围,深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它并没有形成一个整齐划一的体系,典型的就如存在主义思潮[iii]),而是包容了各种各样具有一定共同特征的思想,这些思想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因此判断某种思想是否属于存在主义就不应该看它们是否有相同的方法论和公理预设。存在主义反映的是人面对世界感到的一种情绪,孤立无援,个人承担荒谬、无意义的世界。其直接来源于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论上的定义,即人的本质就在于“它所包含的存在向来就是它有待去是的那个存在”[iv],人是处于一种“被抛”的境地。实际上存在主义将传统上人的本质的预先给定(比如人是理性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等等定义)剥除了,将人还原为一个空的特殊存在(海德格尔所说的“Dasein”),这意味人不再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个体,不再是随波逐流的大众,人是一个具有能独立选择自己所是的那么一个“Dasein”,或者是一个没有固定本质的,其本身是空无自为存在(萨特语)。更通俗地说就是“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如果人在存在主义眼中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人原来就是个无。他什么都不是,等到后来才是他把自己造成的那种人。所以人没有本性……人便是人。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v]亦即人是一种可能性,人是还未造成的一个。这就是萨特所说的“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因此选择在这里便很重要,人出生时的环境和身体状况已经成为特定,但那只是一些事实,并不是人的本质,人还是有自由选择的可能的。因此,“自由端赖选择。并且,选择几乎是人的一种先天的规定,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不选择的自由,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了不选择。”[vi]因此人是自由的,人唯一不能逃避的就是自由。既然选择是自由的,便也就没有所谓的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之后便能很自然地得出每个人都需要对他自己的选择负责。
但就是在我们成为本身是空无的自为存在之前,在我们作为一个还是可能性的人之前,必定有一个过程,即从现实的平凡中,从众人中意识到我的这个存在。按照加缪的理解,这个过程就是认识世界是荒诞的过程。人存活于这个世界之中,是如何感受到荒诞的?是在课间偶然走神后感受到的虚无,是对千篇一律生活方式的厌倦,是对一种已经麻木的生活状态的猛然失望和惊醒等等。有人将这些形态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怀着希望、理性而与冷漠、无理性的客观现实遭遇所致……总之,人类对理性、和谐、永恒的渴求与向往和自然社会生存有限性之间的断裂,人类的奋斗作为与徒劳无功这一后果之间的断裂”。[vii]这固然没错,不过如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中认为现代人的困惑、不确定感和荒谬感是来自“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之间” 的冲突,是一种伦理自由所造成的必然,似乎更符合现代社会和人类生存境遇。当然这或许只是角度的不同而已。
作为加缪“荒诞三部”的小说《局外人》、剧本《卡利古拉》以及随笔集《西西弗的神话》,前两部固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类存在的荒诞,但其最完整、全面、清晰地表达荒诞哲学及其选择的显然是《西西弗神话》。既然世界是荒诞的,那必然有一种面对这种世界的态度,加缪将其区分为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肉体上的自杀,既然生活和世界都是荒诞的,而且始终摆脱不了,那为何不自杀以完结。实际上自杀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人的本质不是既定的身体而是一种可能性,一种选择,而自杀实际上本身就是荒诞的,靠荒诞的行为摆脱荒诞?这显然不可能。自杀只是消极地逃避而已。[viii]第二种态度是精神上逃避现实,寻求宗教的庇护,亦即所谓精神上的自杀。加缪对前两种态度都作了否定,因为那两种态度都是一种消极的逃避,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加缪所主张的是第三种态度,即坚持奋斗,努力抗争。在《西西弗的神话》那篇著名的哲理随笔中,加缪通过古希腊的神话人物——西西弗表达了这种观点。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西西弗因罪遭众神惩罚,被判处将一块巨石推向山顶。由于巨石的重量和山体的倾斜,巨石总要滚下山,于是他又得重新来,就这样永无止境。“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ix]但西西弗却仍然投以激情,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x],这必然使他在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时受到非人的折磨。造成这种痛苦的境地是由于他的意识,是“变得有意识的偶然时刻才是悲剧性的。”[xi]但这种痛苦的清醒意识同时也造就了他的胜利。不存在不通过蔑视而自我超越的命运。这幸福和荒谬是同一个大地的两个产儿,或者幸福产生于荒谬,或者荒谬的感情产生于幸福。关键还在于西西弗自己的把握,在这里,要驱逐上帝“怀着不满足的心里以及对无效痛苦的偏好进入人间”。[xii]需要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知道自己是生活的主人。“当荒谬的人深思他的痛苦时,他就使一切偶像哑然失声。在这突然重又沉默的世界中,大地升起千万个美妙细小的声音。”[xiii]在这种状态下,人的不断抗争便成了一种绝地逢生,一条通向荒谬之孪生兄弟——幸福的路。“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是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xiv]
通过这种对古希腊神话的诗一般地重新解读,加缪表达了人类的荒诞性以及在这种荒诞中的一种自我坚持和永不退缩的勇气,特别是在绝望条件下的乐观、在绝境下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毫无疑问这种如史诗一般的现代人类悲剧性画面的自我描述以及其中所体现高昂的抗争格调极具感染力和鼓舞性,无怪乎加缪被称为年轻一代的良心,青年人的精神导师。
阅读书目:
1、《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陈德中选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加缪(On Camus)》,[美] 理查德·坎伯著,中华书局,2002年
3、《萨特哲学论文集》,周煦良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4、《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注释:
[i] [美] 理查德·坎伯:《加缪(On Camus)》,序言,中华书局,2002年
[ii] [美] 理查德·坎伯:《加缪(On Camus)》,第65页,中华书局,2002年
[iii] 参看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绪论,三联书店,1994年
[iv]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 王庆节合译,第305—306页,三联书店,2006年
[v] 《萨特哲学论文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译,第112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vi] 同上,第127页
[vii] 《加缪全集》:序言(柳鸣九),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viii] 参看《西西弗的神话》:《荒谬和自杀》,杜小真译,陈德中选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ix] 《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陈德中选编,第142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x] 同上,143页
[xi] 同上,145页
[xii] 同上,146-147页
[xiii] 同上,147页
[xiv] 同上,148页
——读《西西弗的神话》
1960年1月4日,加缪坐在米歇尔·伽里马的汽车上,由于下雨路滑,汽车撞在了路边的树上,加缪被抛向后窗,脑袋穿过玻璃,颅骨破裂,脖子折断,当场死亡。先前加缪曾说:“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死在路上更蠢的了”。命运之神却偏偏让他死于车祸。一个一直在与存在的荒诞作斗争的存在主义思想家却死于荒诞的车祸,实属辛辣的哲学讽刺。
其实作为一篇哲学读书札记,写加缪并不容易,诚如皮埃尔·格鲁克斯(Pierre Grouix)所说:“把加缪作为哲学家来写,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虽然加缪的作品试图表达哲学的思想和问题,但这些尝试有时显得模糊不清或欠缺逻辑。[i]而加缪的作品大多是文学作品,也没有如萨特《存在与虚无》那般的大部头纯哲学著作,其唯一的一部哲学著作便是哲理随笔集《西西弗的神话》。即便是这样一部哲学著作所讨论的问题,也被指摘为“只是些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根本的哲学问题”。[ii]但即使如此,加缪仍然被作为法国二战后两位“精神领袖”之一(另一位则是萨特),被誉为年轻一代的良心,其为数不多的作品所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和魅力仍然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由此不难看出加缪所要表达的思想的魅力。
尽管加缪反对将他的思想贴上存在主义的标签,但人们还是将其作为存在主义思想家之一,而且其思想的出发点也是人存在的荒诞性。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存在主义不是一种理论体系严密的流派(现代西方哲学,各种学说和流派兴起和衰落的节奏非常之快,往往不过三份之一个世纪,恩斯特·布洛赫称之为“哲学之谜”。倪梁康认为这和现代西方哲学的运动性有关。这样一来不少哲学思潮往往表现为一种社会运动的模式,跳出原先的纯学术范围,深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它并没有形成一个整齐划一的体系,典型的就如存在主义思潮[iii]),而是包容了各种各样具有一定共同特征的思想,这些思想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因此判断某种思想是否属于存在主义就不应该看它们是否有相同的方法论和公理预设。存在主义反映的是人面对世界感到的一种情绪,孤立无援,个人承担荒谬、无意义的世界。其直接来源于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存在论上的定义,即人的本质就在于“它所包含的存在向来就是它有待去是的那个存在”[iv],人是处于一种“被抛”的境地。实际上存在主义将传统上人的本质的预先给定(比如人是理性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等等定义)剥除了,将人还原为一个空的特殊存在(海德格尔所说的“Dasein”),这意味人不再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个体,不再是随波逐流的大众,人是一个具有能独立选择自己所是的那么一个“Dasein”,或者是一个没有固定本质的,其本身是空无自为存在(萨特语)。更通俗地说就是“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如果人在存在主义眼中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人原来就是个无。他什么都不是,等到后来才是他把自己造成的那种人。所以人没有本性……人便是人。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v]亦即人是一种可能性,人是还未造成的一个。这就是萨特所说的“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因此选择在这里便很重要,人出生时的环境和身体状况已经成为特定,但那只是一些事实,并不是人的本质,人还是有自由选择的可能的。因此,“自由端赖选择。并且,选择几乎是人的一种先天的规定,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不选择的自由,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即选择了不选择。”[vi]因此人是自由的,人唯一不能逃避的就是自由。既然选择是自由的,便也就没有所谓的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之后便能很自然地得出每个人都需要对他自己的选择负责。
但就是在我们成为本身是空无的自为存在之前,在我们作为一个还是可能性的人之前,必定有一个过程,即从现实的平凡中,从众人中意识到我的这个存在。按照加缪的理解,这个过程就是认识世界是荒诞的过程。人存活于这个世界之中,是如何感受到荒诞的?是在课间偶然走神后感受到的虚无,是对千篇一律生活方式的厌倦,是对一种已经麻木的生活状态的猛然失望和惊醒等等。有人将这些形态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人怀着希望、理性而与冷漠、无理性的客观现实遭遇所致……总之,人类对理性、和谐、永恒的渴求与向往和自然社会生存有限性之间的断裂,人类的奋斗作为与徒劳无功这一后果之间的断裂”。[vii]这固然没错,不过如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中认为现代人的困惑、不确定感和荒谬感是来自“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之间” 的冲突,是一种伦理自由所造成的必然,似乎更符合现代社会和人类生存境遇。当然这或许只是角度的不同而已。
作为加缪“荒诞三部”的小说《局外人》、剧本《卡利古拉》以及随笔集《西西弗的神话》,前两部固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类存在的荒诞,但其最完整、全面、清晰地表达荒诞哲学及其选择的显然是《西西弗神话》。既然世界是荒诞的,那必然有一种面对这种世界的态度,加缪将其区分为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肉体上的自杀,既然生活和世界都是荒诞的,而且始终摆脱不了,那为何不自杀以完结。实际上自杀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人的本质不是既定的身体而是一种可能性,一种选择,而自杀实际上本身就是荒诞的,靠荒诞的行为摆脱荒诞?这显然不可能。自杀只是消极地逃避而已。[viii]第二种态度是精神上逃避现实,寻求宗教的庇护,亦即所谓精神上的自杀。加缪对前两种态度都作了否定,因为那两种态度都是一种消极的逃避,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加缪所主张的是第三种态度,即坚持奋斗,努力抗争。在《西西弗的神话》那篇著名的哲理随笔中,加缪通过古希腊的神话人物——西西弗表达了这种观点。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西西弗因罪遭众神惩罚,被判处将一块巨石推向山顶。由于巨石的重量和山体的倾斜,巨石总要滚下山,于是他又得重新来,就这样永无止境。“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ix]但西西弗却仍然投以激情,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x],这必然使他在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时受到非人的折磨。造成这种痛苦的境地是由于他的意识,是“变得有意识的偶然时刻才是悲剧性的。”[xi]但这种痛苦的清醒意识同时也造就了他的胜利。不存在不通过蔑视而自我超越的命运。这幸福和荒谬是同一个大地的两个产儿,或者幸福产生于荒谬,或者荒谬的感情产生于幸福。关键还在于西西弗自己的把握,在这里,要驱逐上帝“怀着不满足的心里以及对无效痛苦的偏好进入人间”。[xii]需要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知道自己是生活的主人。“当荒谬的人深思他的痛苦时,他就使一切偶像哑然失声。在这突然重又沉默的世界中,大地升起千万个美妙细小的声音。”[xiii]在这种状态下,人的不断抗争便成了一种绝地逢生,一条通向荒谬之孪生兄弟——幸福的路。“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是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xiv]
通过这种对古希腊神话的诗一般地重新解读,加缪表达了人类的荒诞性以及在这种荒诞中的一种自我坚持和永不退缩的勇气,特别是在绝望条件下的乐观、在绝境下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毫无疑问这种如史诗一般的现代人类悲剧性画面的自我描述以及其中所体现高昂的抗争格调极具感染力和鼓舞性,无怪乎加缪被称为年轻一代的良心,青年人的精神导师。
阅读书目:
1、《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陈德中选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加缪(On Camus)》,[美] 理查德·坎伯著,中华书局,2002年
3、《萨特哲学论文集》,周煦良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4、《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注释:
[i] [美] 理查德·坎伯:《加缪(On Camus)》,序言,中华书局,2002年
[ii] [美] 理查德·坎伯:《加缪(On Camus)》,第65页,中华书局,2002年
[iii] 参看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绪论,三联书店,1994年
[iv]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 王庆节合译,第305—306页,三联书店,2006年
[v] 《萨特哲学论文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译,第112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vi] 同上,第127页
[vii] 《加缪全集》:序言(柳鸣九),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viii] 参看《西西弗的神话》:《荒谬和自杀》,杜小真译,陈德中选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ix] 《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陈德中选编,第142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x] 同上,143页
[xi] 同上,145页
[xii] 同上,146-147页
[xiii] 同上,147页
[xiv] 同上,148页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