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者的现实:如何不上班的生活
人是矛盾的动物,在我喜欢一本书想要独享,最好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它的美妙;但是这样又寂寞,于是一本好书本身会让我把它推荐给所有其他的人。
是差不多两周前,叉鸡在深夜发短信给我,激动地没办法自抑,说他看了一本好书,我一向相信他对书的热情,于是第二天就买了这本《最糟也最棒的书店》。
一个下午都在空调的沙发上耗着看完这本书,我无法压制自己想要推荐给别人的冲动。
松蒲弥太郎高中辍学在家,和吉本芭娜娜一样讨厌学校这个地方,但是男人的行动力强过女子,在日本泡沫经济高涨的时代,没有文凭的他在工地游荡,阅读诗集,向往美国生活,在不会英文的情况下,他攒钱飞向了梦想的美利坚。
他在美国没有奇遇,艰难的过了几个月,但是精神愉快,在老书店买了很多50-60年代的《vogue》、《life》等杂志,因为牙疼没钱看病,他不得不回到日本,他想要重返美国,在没钱的情况下,他把带回来的杂志撕开,选出漂亮的页面简单装裱,在地毯上贩卖,买的人都是当时日本设计的新潮人物。松蒲弥太郎喜欢和这些人交谈,他用这些人买画页的钱往返美国和日本,他开了第一家书店。
松蒲弥太郎在少年的时候看过一本书《如何不上班的生活》,不上班并不等于不工作,针对日本流行的企业终身制,不上班的概念是艺术家、自由职业者的向往,但是工作可能更加辛苦。想到什么就去做,这是因为把兴趣当作工作,松蒲弥太郎的成功是他一直在做可以模仿的事情。
开书店的钱不够,他一直是穷人,于是他在住宅内开书店,反正他搜集的书都是他自己喜欢的,大概面向什么样的读者,他都可以预料,他用电话推销,找所有日本知名的设计家们,他觉得帮助是双方面的,这种不日本人的大胆让他拥有忠实的顾客。
往返日本和美国的成本很高,他于是一直没有能够积聚财富,讨厌网络的订单,因为旧书的宝藏需要挖掘人的亲身参与。
松蒲弥太郎的最新个人实现是卡车书店,用货车装着对平常人也会有帮助的书在日本国内巡回买卖,这样的书店是我这样梦想开自己书店的人可以触摸的理想。
大概是因为没有受到文采职业教育的关系,松蒲弥太郎的用词朴素直接,他因为和高端读书人的交往受到媒体关注,从书评开始占领杂志版面,松蒲说自己开始对于所有请托的事情总是答应,现在才知道要拒绝,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他拒绝的前提是他现在已经广为人知。他的编辑都是他曾经的顾客。在中目黑,他和另外一个名人一起开了一个新的小小书店,他们两个都希望这家书店可以在他们死后存在,所以他们要在死前把它交到年轻人手上。所谓事业不见得是学员传承,而是这家店存在本身的意义。好书和好的主人,主人之间却只有精神一脉相传。
松蒲弥太郎说自己读《如何不上班的生活》,每看一次就有一次不一样的感觉,我看松蒲的词句也是一样。
世人对成功的定义大多雷同:功成名就是少不了,光环都统一了亮度。松蒲弥太郎其实不在这之列,他一直没有什么钱,也从来不是名气光环的宠儿,但是他可能是最快乐的一个。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做的事情,摆地摊开始都是引领潮流的一个,也穿过定制的西服伪装上班族上门推销。我总想像一个嬉皮士的性格,但是松蒲先生有日本人的民族个性,凡事总要尽力。
多少人说过这样的想法,半途而废,或者过度娇宠自己。
面对最好或者最糟的时刻,能做出一样的选择才是幸福的道理。
我把这本书送给尚雯婕,因为孙姐姐觉得她处境堪忧。但是尚小姐告诉我她之前都在看法文侦探小说,拿到我送的书她很惊愕,我很担心她不看这本书,浪费掉孙姐姐的心意,我又不好强调这本书实在是我忍痛割爱,我从来不是她的粉丝,我只能说这本书对你有用,请你一定要看。
如果她辜负这本书,我会觉得难过。我打算去重买一本,找一个晚上重看。
我在过不上班的生活,我没把握可以过得和他一样精彩,我只能尽可能的不去浪费时间。
是差不多两周前,叉鸡在深夜发短信给我,激动地没办法自抑,说他看了一本好书,我一向相信他对书的热情,于是第二天就买了这本《最糟也最棒的书店》。
一个下午都在空调的沙发上耗着看完这本书,我无法压制自己想要推荐给别人的冲动。
松蒲弥太郎高中辍学在家,和吉本芭娜娜一样讨厌学校这个地方,但是男人的行动力强过女子,在日本泡沫经济高涨的时代,没有文凭的他在工地游荡,阅读诗集,向往美国生活,在不会英文的情况下,他攒钱飞向了梦想的美利坚。
他在美国没有奇遇,艰难的过了几个月,但是精神愉快,在老书店买了很多50-60年代的《vogue》、《life》等杂志,因为牙疼没钱看病,他不得不回到日本,他想要重返美国,在没钱的情况下,他把带回来的杂志撕开,选出漂亮的页面简单装裱,在地毯上贩卖,买的人都是当时日本设计的新潮人物。松蒲弥太郎喜欢和这些人交谈,他用这些人买画页的钱往返美国和日本,他开了第一家书店。
松蒲弥太郎在少年的时候看过一本书《如何不上班的生活》,不上班并不等于不工作,针对日本流行的企业终身制,不上班的概念是艺术家、自由职业者的向往,但是工作可能更加辛苦。想到什么就去做,这是因为把兴趣当作工作,松蒲弥太郎的成功是他一直在做可以模仿的事情。
开书店的钱不够,他一直是穷人,于是他在住宅内开书店,反正他搜集的书都是他自己喜欢的,大概面向什么样的读者,他都可以预料,他用电话推销,找所有日本知名的设计家们,他觉得帮助是双方面的,这种不日本人的大胆让他拥有忠实的顾客。
往返日本和美国的成本很高,他于是一直没有能够积聚财富,讨厌网络的订单,因为旧书的宝藏需要挖掘人的亲身参与。
松蒲弥太郎的最新个人实现是卡车书店,用货车装着对平常人也会有帮助的书在日本国内巡回买卖,这样的书店是我这样梦想开自己书店的人可以触摸的理想。
大概是因为没有受到文采职业教育的关系,松蒲弥太郎的用词朴素直接,他因为和高端读书人的交往受到媒体关注,从书评开始占领杂志版面,松蒲说自己开始对于所有请托的事情总是答应,现在才知道要拒绝,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他拒绝的前提是他现在已经广为人知。他的编辑都是他曾经的顾客。在中目黑,他和另外一个名人一起开了一个新的小小书店,他们两个都希望这家书店可以在他们死后存在,所以他们要在死前把它交到年轻人手上。所谓事业不见得是学员传承,而是这家店存在本身的意义。好书和好的主人,主人之间却只有精神一脉相传。
松蒲弥太郎说自己读《如何不上班的生活》,每看一次就有一次不一样的感觉,我看松蒲的词句也是一样。
世人对成功的定义大多雷同:功成名就是少不了,光环都统一了亮度。松蒲弥太郎其实不在这之列,他一直没有什么钱,也从来不是名气光环的宠儿,但是他可能是最快乐的一个。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做的事情,摆地摊开始都是引领潮流的一个,也穿过定制的西服伪装上班族上门推销。我总想像一个嬉皮士的性格,但是松蒲先生有日本人的民族个性,凡事总要尽力。
多少人说过这样的想法,半途而废,或者过度娇宠自己。
面对最好或者最糟的时刻,能做出一样的选择才是幸福的道理。
我把这本书送给尚雯婕,因为孙姐姐觉得她处境堪忧。但是尚小姐告诉我她之前都在看法文侦探小说,拿到我送的书她很惊愕,我很担心她不看这本书,浪费掉孙姐姐的心意,我又不好强调这本书实在是我忍痛割爱,我从来不是她的粉丝,我只能说这本书对你有用,请你一定要看。
如果她辜负这本书,我会觉得难过。我打算去重买一本,找一个晚上重看。
我在过不上班的生活,我没把握可以过得和他一样精彩,我只能尽可能的不去浪费时间。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