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意志》随记八则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897>
尼采对于道德问题的基本见解是认为道德源于等级差别,力量强大,有超群禀赋的人与弱小平庸的人自有一套道德。“好--坏”在他们各自的道德体系中正相悖反。在此书一开篇,尼采所谈到的道德,应该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这种道德“要阻止或摧毁那种向着显赫方向的发展”“抗拒生命和力的光辉”“摧毁生命”。因此,尼采认为:人一定要置身于道德之外,才有可能达到权力的顶峰。而道德“本身就是敌视生命的惯用语。”
人要怎样才能被提升到权力的顶峰?尼采认为摆脱世俗道德的束缚,追求权欲,才是极度充盈的生命,才不是那些弱小者、悲观主义者。对生命的一种肯定,对力的追求,应该在当时特别是在反基督教道德方面有着现实意义。再联系到现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使人面临很残酷的生存压力。有的人甘于平淡,有的人则追名逐利。但是能不能说前者就意味着弱小与平庸,而后者则是充盈的生命和强大的力。可能到最后这仍然只是两种价值观的争论。但是,也应看到,尼采对权力意志的宣扬实际是对生命意志的肯定。这应该才是它最为积极的意义。
〈376〉
我是一个有时不太爱说话的人。之所以是“有时”,是因为我也有说很多话的时候,但大抵上我还只能算作一个内向的人。可是我或许从未强烈地体会到我自身“强大的欲望”,尼采在这里说,内向化的应运而生是因为和平的社会环境,因为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强大的欲望无法向外发泄”,而只能“以幻象来保持内心深处的平静”因此“欲望变成了人们要与之斗争的怪物”的确,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历史环境中,也在与各种欲望相斗争,而尼采将之视为一种生命力的倒退。联想到现代人发泄时的那种力量。我似乎也能感受到我看似平静的心跳下那翻江倒海的力量。或许,现在的人真是越来越压抑了。
〈698〉
驱使人前行的唯一原则乃是痛苦,痛苦高于快乐。快乐不是肯定的精神状态。
我们无法想象人一出生都只有快乐,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也难以想到人一出世就全是痛苦,世界又会是什么。快乐与痛苦可能只应该是相对存在的,但二者之间,尼采的看法或许又是真确的。如果只有快乐,人可能永远的原地踏步。而痛苦,则可以驱使人一步步的前行,追求一种与痛苦相对的完满。从这层意义来说,痛苦之于快乐更是一种肯定的精神状态。
〈61〉
一个消灾免祸的时代被尼采视为穷人的时代。因为这样一个时代,生命意志被极度压抑。或许连灾祸都未曾发生,一个时代就难免失之平庸。而这个时代原本的富人也只有沦为穷人了。强烈的生命扩张,力的意志被内化了。
〈725〉
国家学说只是一种精明的功利说。国王不再是人们理想的原始象征,而只是作为自己达到目的的手段。我在这里所想到的是:众人都渴望把国王踩在脚下,而手中拿着他的权仗。就象现在很多人的做法一样,追求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能带给他什么。
〈924〉
每个事实,每种工作给予每个时代和每种新人一种新的信念,历史总是讲述新奇的真理。
尼采的历史观是强者才需要从历史中去汲取力量,而弱者只会沉溺于历史,丧失创造才能。
〈613〉
内心种种的激情的角逐,最后,有一种激情支配了理智。
尼采是反理性主义的,他的酒神悲剧就是一种激情澎湃的张扬。苏格拉底纯问题的分析精神,被尼采视为一种科学地限定的世界观,它使西方文化变得肤浅。一种酒神式的迷狂、激情才应该是内心的主导,理智在激情面前总是显得不太相称。人,强人是要释放出强大的力量,而这不能被理智所束缚。
〈282〉
对基督教奴隶道德的否定。基督教被尼采视为颓废的宗教,它依靠软弱群畜的支持。他们不能决定自身的去从,而“牧人”成了他们的必须。教士使群畜通通患病,成了他们的牧人。尼采问,“教士用什么方法使群畜患病呢?”按照尼采的看法,应该就是创造出一种道德信仰,让软弱的群畜从中找到自身的价值,而这也只能是自我安慰的借口,一种颓废的道德。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enlei911,欢迎各位朋友常来坐,招待吃茶。
尼采对于道德问题的基本见解是认为道德源于等级差别,力量强大,有超群禀赋的人与弱小平庸的人自有一套道德。“好--坏”在他们各自的道德体系中正相悖反。在此书一开篇,尼采所谈到的道德,应该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这种道德“要阻止或摧毁那种向着显赫方向的发展”“抗拒生命和力的光辉”“摧毁生命”。因此,尼采认为:人一定要置身于道德之外,才有可能达到权力的顶峰。而道德“本身就是敌视生命的惯用语。”
人要怎样才能被提升到权力的顶峰?尼采认为摆脱世俗道德的束缚,追求权欲,才是极度充盈的生命,才不是那些弱小者、悲观主义者。对生命的一种肯定,对力的追求,应该在当时特别是在反基督教道德方面有着现实意义。再联系到现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使人面临很残酷的生存压力。有的人甘于平淡,有的人则追名逐利。但是能不能说前者就意味着弱小与平庸,而后者则是充盈的生命和强大的力。可能到最后这仍然只是两种价值观的争论。但是,也应看到,尼采对权力意志的宣扬实际是对生命意志的肯定。这应该才是它最为积极的意义。
〈376〉
我是一个有时不太爱说话的人。之所以是“有时”,是因为我也有说很多话的时候,但大抵上我还只能算作一个内向的人。可是我或许从未强烈地体会到我自身“强大的欲望”,尼采在这里说,内向化的应运而生是因为和平的社会环境,因为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强大的欲望无法向外发泄”,而只能“以幻象来保持内心深处的平静”因此“欲望变成了人们要与之斗争的怪物”的确,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历史环境中,也在与各种欲望相斗争,而尼采将之视为一种生命力的倒退。联想到现代人发泄时的那种力量。我似乎也能感受到我看似平静的心跳下那翻江倒海的力量。或许,现在的人真是越来越压抑了。
〈698〉
驱使人前行的唯一原则乃是痛苦,痛苦高于快乐。快乐不是肯定的精神状态。
我们无法想象人一出生都只有快乐,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也难以想到人一出世就全是痛苦,世界又会是什么。快乐与痛苦可能只应该是相对存在的,但二者之间,尼采的看法或许又是真确的。如果只有快乐,人可能永远的原地踏步。而痛苦,则可以驱使人一步步的前行,追求一种与痛苦相对的完满。从这层意义来说,痛苦之于快乐更是一种肯定的精神状态。
〈61〉
一个消灾免祸的时代被尼采视为穷人的时代。因为这样一个时代,生命意志被极度压抑。或许连灾祸都未曾发生,一个时代就难免失之平庸。而这个时代原本的富人也只有沦为穷人了。强烈的生命扩张,力的意志被内化了。
〈725〉
国家学说只是一种精明的功利说。国王不再是人们理想的原始象征,而只是作为自己达到目的的手段。我在这里所想到的是:众人都渴望把国王踩在脚下,而手中拿着他的权仗。就象现在很多人的做法一样,追求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能带给他什么。
〈924〉
每个事实,每种工作给予每个时代和每种新人一种新的信念,历史总是讲述新奇的真理。
尼采的历史观是强者才需要从历史中去汲取力量,而弱者只会沉溺于历史,丧失创造才能。
〈613〉
内心种种的激情的角逐,最后,有一种激情支配了理智。
尼采是反理性主义的,他的酒神悲剧就是一种激情澎湃的张扬。苏格拉底纯问题的分析精神,被尼采视为一种科学地限定的世界观,它使西方文化变得肤浅。一种酒神式的迷狂、激情才应该是内心的主导,理智在激情面前总是显得不太相称。人,强人是要释放出强大的力量,而这不能被理智所束缚。
〈282〉
对基督教奴隶道德的否定。基督教被尼采视为颓废的宗教,它依靠软弱群畜的支持。他们不能决定自身的去从,而“牧人”成了他们的必须。教士使群畜通通患病,成了他们的牧人。尼采问,“教士用什么方法使群畜患病呢?”按照尼采的看法,应该就是创造出一种道德信仰,让软弱的群畜从中找到自身的价值,而这也只能是自我安慰的借口,一种颓废的道德。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enlei911,欢迎各位朋友常来坐,招待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