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肉身》之一——“I am born”

刘小枫在序言里用故事将读者引入了他所要讲述的东西。
“我读的语文课本里有儒家的道德命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充满主动态的九个字令我好生恐惧,觉得像我这样生性弱小的人的生活希望被剥夺了。这样的道德命令没有给被出生就生性脆弱的人有自己的生活想象的余地,比如我天生就没有修身齐家的能力。这九个字的到的命令面前,丑小猫没有能力去践行一种主动态的道德生活,只有该自己倒霉,只有暗自哭泣。丑小猫倒霉完全因为自己如此被出生了,它活该?谁会给丑小猫带来安慰?”
因为那只猫生得丑,它天生就承受了被轻视、被驱逐、遭厌弃的命运。它能改变吗?
一个寓言似的故事,让人陡然意识到自己身处道德和个人伦理的夹缝之中,由此也就推开了一扇追问伦理的大门。
从“应然”的习惯性思维里面走出来,冷静地思考自身的性情和遭遇的困境,很少有人能够做到。遵循一直以来的道德范式,不需要去询问为什么。要么就是另外一种极端,只遵循自然欲望而生存。
不管上述两种如何,都会像书中丹东和罗伯斯庇尔一章所说的那样同样撞上虚无:
“罗伯斯庇尔与丹东撞见虚无的方式不同。丹东觉得上帝对这个世界实在多余,想要没有上帝的生活,结果撞见虚无;罗伯斯庇尔觉得过去的上帝无能,不能真的救人,便把老上帝驱走,自己成为上帝之子,结果撞见虚无。他们在面对人的身体痛苦时,都想只靠人的身体力量(自然的适性或人的道义的适性)来克服痛苦的无意义,却忘却了肉身本身适赤裸裸的physik,它的悲惨原来是上帝通过自己的儿子的牺牲伸出的神义之手托住的。如今,这只神义之手被斩断了,罗伯斯庇尔和丹东设想出不同的人义性的自由方案来承负身体偶在的悲惨,发现承负的只是一个最终会化为虚无的身体。”
由此我们看见,人在身体的阈限里挣扎,伦理也就出自于这用不停息却又无果的挣扎。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觅一种可以解答这样一种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关乎人的身体和精神,这个答案能够解答这个问题及其衍生出的人与人、社会、与道德、情感等等的关系。给出这个答案的学问既要有洞悉的本领也还要有体察的深情,与其说这是一门学问,毋宁说是一种关切的目光,它切实地看到了人的生存困境,这个困境主要不是由外在的客观决定的,而是由这个生命本身所带来的,从生命诞生之初人便挣扎在肉体和灵魂的痴缠中。
刘小枫是一个神学家,我不知道他有无试图劝人信仰宗教,至少在这本书里面我没看出来,但是有一点,他带领读者在肉体和精神中穿循和叩问的时候,渐渐将人引入一个需要承认灵魂的境地。这不是让人类在意识到身体的诸多困境无法自救而采取的逃避方式,“上帝的国不是我们人建造起来的,而是从人的一切可能性和历史限制的彼岸撞进我们深处的这个世界来的。”
书解答了一些平时我们可能会考虑到的问题,但书里面同样也有许多疑问和困惑。坦承生命本身就是一团无法获知确切本质的迷雾,这不是唯心,也不是软弱,而是实实在在地想去了解生命。
我知道的太少,看过这本给我带来淋漓感受的书,神经处处律动着兴奋的光泽,却无法表达出来。但是我清楚,过去在学堂里学过的许多东西都要推倒重建了。我们曾经沾沾自喜地以为找到了了解这个世界根本秘密的法宝其实只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意淫。
现在要做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不知道什么”。
I am born.
当这个时刻来临,也就意味着一条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生命开始蜿蜒开去。唯物主义者看来,这是历史发展中众多个体轨迹的攀缘交错,它们统统归到历史的洪流中去,不复有自己声言的权利和意义。这种主动态的豪迈姿态在现在看来却有些肤浅,它有意掐断了个体身体上灵魂的呼吸,它在承认客观的同时却暗地里得意于自己的英明神武,这其实是另一个意义上的自我神居。
而我宁愿相信宿命,相信生命的轨迹自 “I am born” 的那一天起已经被铺设了轨道。不想再盲目地认可主动态的生命解读,灵魂太过干渴,我们快听不到它的气息。对生命的叩问似太阳,而灵魂就是它投向我们时地面上的影子。当这样的叩问深入而持续的时候,光照就越强烈,而灵魂也就越发清晰。只是现在我们早已经忘记了每日需要光照的时刻,在匆匆步履下一头扎入晦暗混浊的俗世生活,我们依傍的只是已被认可而缺乏怀疑且经不起质疑的规矩。
再也难以看到身后的影子。
“我读的语文课本里有儒家的道德命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充满主动态的九个字令我好生恐惧,觉得像我这样生性弱小的人的生活希望被剥夺了。这样的道德命令没有给被出生就生性脆弱的人有自己的生活想象的余地,比如我天生就没有修身齐家的能力。这九个字的到的命令面前,丑小猫没有能力去践行一种主动态的道德生活,只有该自己倒霉,只有暗自哭泣。丑小猫倒霉完全因为自己如此被出生了,它活该?谁会给丑小猫带来安慰?”
因为那只猫生得丑,它天生就承受了被轻视、被驱逐、遭厌弃的命运。它能改变吗?
一个寓言似的故事,让人陡然意识到自己身处道德和个人伦理的夹缝之中,由此也就推开了一扇追问伦理的大门。
从“应然”的习惯性思维里面走出来,冷静地思考自身的性情和遭遇的困境,很少有人能够做到。遵循一直以来的道德范式,不需要去询问为什么。要么就是另外一种极端,只遵循自然欲望而生存。
不管上述两种如何,都会像书中丹东和罗伯斯庇尔一章所说的那样同样撞上虚无:
“罗伯斯庇尔与丹东撞见虚无的方式不同。丹东觉得上帝对这个世界实在多余,想要没有上帝的生活,结果撞见虚无;罗伯斯庇尔觉得过去的上帝无能,不能真的救人,便把老上帝驱走,自己成为上帝之子,结果撞见虚无。他们在面对人的身体痛苦时,都想只靠人的身体力量(自然的适性或人的道义的适性)来克服痛苦的无意义,却忘却了肉身本身适赤裸裸的physik,它的悲惨原来是上帝通过自己的儿子的牺牲伸出的神义之手托住的。如今,这只神义之手被斩断了,罗伯斯庇尔和丹东设想出不同的人义性的自由方案来承负身体偶在的悲惨,发现承负的只是一个最终会化为虚无的身体。”
由此我们看见,人在身体的阈限里挣扎,伦理也就出自于这用不停息却又无果的挣扎。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觅一种可以解答这样一种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关乎人的身体和精神,这个答案能够解答这个问题及其衍生出的人与人、社会、与道德、情感等等的关系。给出这个答案的学问既要有洞悉的本领也还要有体察的深情,与其说这是一门学问,毋宁说是一种关切的目光,它切实地看到了人的生存困境,这个困境主要不是由外在的客观决定的,而是由这个生命本身所带来的,从生命诞生之初人便挣扎在肉体和灵魂的痴缠中。
刘小枫是一个神学家,我不知道他有无试图劝人信仰宗教,至少在这本书里面我没看出来,但是有一点,他带领读者在肉体和精神中穿循和叩问的时候,渐渐将人引入一个需要承认灵魂的境地。这不是让人类在意识到身体的诸多困境无法自救而采取的逃避方式,“上帝的国不是我们人建造起来的,而是从人的一切可能性和历史限制的彼岸撞进我们深处的这个世界来的。”
书解答了一些平时我们可能会考虑到的问题,但书里面同样也有许多疑问和困惑。坦承生命本身就是一团无法获知确切本质的迷雾,这不是唯心,也不是软弱,而是实实在在地想去了解生命。
我知道的太少,看过这本给我带来淋漓感受的书,神经处处律动着兴奋的光泽,却无法表达出来。但是我清楚,过去在学堂里学过的许多东西都要推倒重建了。我们曾经沾沾自喜地以为找到了了解这个世界根本秘密的法宝其实只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意淫。
现在要做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不知道什么”。
I am born.
当这个时刻来临,也就意味着一条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生命开始蜿蜒开去。唯物主义者看来,这是历史发展中众多个体轨迹的攀缘交错,它们统统归到历史的洪流中去,不复有自己声言的权利和意义。这种主动态的豪迈姿态在现在看来却有些肤浅,它有意掐断了个体身体上灵魂的呼吸,它在承认客观的同时却暗地里得意于自己的英明神武,这其实是另一个意义上的自我神居。
而我宁愿相信宿命,相信生命的轨迹自 “I am born” 的那一天起已经被铺设了轨道。不想再盲目地认可主动态的生命解读,灵魂太过干渴,我们快听不到它的气息。对生命的叩问似太阳,而灵魂就是它投向我们时地面上的影子。当这样的叩问深入而持续的时候,光照就越强烈,而灵魂也就越发清晰。只是现在我们早已经忘记了每日需要光照的时刻,在匆匆步履下一头扎入晦暗混浊的俗世生活,我们依傍的只是已被认可而缺乏怀疑且经不起质疑的规矩。
再也难以看到身后的影子。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