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百喻经》读后:也许单纯的好笑真的会把人教坏

《百喻经》读到一半的时候,以为可以当一部笑话集看,只是不能畅快地笑,一是这些笑话都简单荒诞到极点,现实里不大可能发生,二是虽则如此,还是觉得那可笑之人中有一个自己,三是每个笑话后面都紧跟着一段说教,这说教未免跟得也太紧,有点扫兴。
不料读到最后,有这样一段话等着我:
此论我所造 合和喜笑语
多损正实说 观义应不应
如似苦毒药 和合于石蜜
药为破坏病 此论亦如是
正法中戏笑 譬如彼狂药
佛正法寂定 明照于世间
如服吐下药 以酥润体中
我今以此义 显发于寂定
如阿伽陀药 树叶而裹之
取药涂毒竟 树叶还弃之
戏笑如叶裹 实义在其中
智者取正义 戏笑便应弃
原来这正是一本寓教于乐的书,而且寓得这样露骨。
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作者想得很美,却有些失算。这些故事流传到民间,演变成了纯粹的笑话,那段扫兴的说教给抛弃掉了。故事本身还可以有它的寓意,却与作者的本意两样。这倒更接近于文学了。
在作者看来,这样的说教是有损于佛法的,在作者眼里,佛法才是蜜,喜笑语才是苦。可是俗人对世界的看法就是这样颠倒,以为喜笑语是蜜,佛法是苦的。向这样的人们宣扬佛法,无异于请他们吃黄连。于是,这样的说教本身也可以编成一个笑话。他制作的东西,对他本人而言,不是裹着糖衣的药,而是涂着黄连的糖。然而为了他人能够接受,他不得不以他人的甘苦为甘苦。
然而他人也并不颠倒得正好与作者想象的那样。既是为了糖衣才吃药,为什么不把糖衣从药上剥下来吃呢。如果一个小孩子很想吃糖,又只有药上的糖衣可吃,他竟懂得将糖衣从药上剥下来,将药丢在一边,只吃那糖,不是很聪明么。药可不能乱吃。如果人不以为自己有病,他为什么要去吃药。如果人知道自己有病,遍寻良药而不得,他又怎会因为药的味道而拒绝服药。
寓教于乐的毛病就在这里,乐可以万民同乐,药却不是百病包治的。裹在糖衣里的药,也许什么人都可以吃得下去,却不是什么人都应该吃。所以,一层糖衣不能省去对症下药的程序。再说,万物处在同一世间,对世界有各自的看法,不同的世界观也不应该称之为病。猫吃老鼠,何病之有呢。
寓教于乐的东西在今天让人皱眉头,其原因就是乐得不纯粹。糖并不一定要裹着药才可以甜,那么乐为什么一定要找一个教育意义作理由呢。而且有些教育意义的苦味实在不是因为它是良药,而是它太老套了,直教得人腻味,这些人人都腻味了的东西,还愁谁不知道呢,又何苦寓于乐中,再教给人。寓教于乐的方式本身就成问题,更何况那所寓之物是否值得教育人也成问题。更何况寓教于乐不但弄寓没了纯粹的乐,也寓没了纯粹的药,两样都败坏了。由于众人已不是得了病不肯吃药还想着吃糖的三岁小孩,寓教于乐的东西不受欢乐,实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忽然想起西天取经的故事,对于历经八十一难十万八千里的唐僧而言,佛法又是何等滋味呢。那是历尽千辛万苦的甘甜吧。
《百喻经》成为笑话集,可以说是事与愿违,却也是不得不然的事情,谁让他向一帮以听笑话为乐的人们施教呢。本来就是以愚人能接受的方式对着愚人说的,却期望智者来取正义,弃戏笑,未免有些缘木求鱼了。难得的是这些笑话都拥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在那样一个视角看世人,世人就是这样可笑。无独有偶,俗世的笑话集子《广笑府》里,也有不少以僧人为笑料的笑话,也很好笑,我觉得那是很纯粹的笑话,纯粹得可能会给提倡寓教于乐的人删节掉。
也许单纯的好笑真的会把人教坏吧。在一只猫的眼里,人世还不知好笑到什么程度呢。为了人世的庄严,一只眯着眼奸笑的猫是应该踢它一脚的。
十二月十三日
不料读到最后,有这样一段话等着我:
此论我所造 合和喜笑语
多损正实说 观义应不应
如似苦毒药 和合于石蜜
药为破坏病 此论亦如是
正法中戏笑 譬如彼狂药
佛正法寂定 明照于世间
如服吐下药 以酥润体中
我今以此义 显发于寂定
如阿伽陀药 树叶而裹之
取药涂毒竟 树叶还弃之
戏笑如叶裹 实义在其中
智者取正义 戏笑便应弃
原来这正是一本寓教于乐的书,而且寓得这样露骨。
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作者想得很美,却有些失算。这些故事流传到民间,演变成了纯粹的笑话,那段扫兴的说教给抛弃掉了。故事本身还可以有它的寓意,却与作者的本意两样。这倒更接近于文学了。
在作者看来,这样的说教是有损于佛法的,在作者眼里,佛法才是蜜,喜笑语才是苦。可是俗人对世界的看法就是这样颠倒,以为喜笑语是蜜,佛法是苦的。向这样的人们宣扬佛法,无异于请他们吃黄连。于是,这样的说教本身也可以编成一个笑话。他制作的东西,对他本人而言,不是裹着糖衣的药,而是涂着黄连的糖。然而为了他人能够接受,他不得不以他人的甘苦为甘苦。
然而他人也并不颠倒得正好与作者想象的那样。既是为了糖衣才吃药,为什么不把糖衣从药上剥下来吃呢。如果一个小孩子很想吃糖,又只有药上的糖衣可吃,他竟懂得将糖衣从药上剥下来,将药丢在一边,只吃那糖,不是很聪明么。药可不能乱吃。如果人不以为自己有病,他为什么要去吃药。如果人知道自己有病,遍寻良药而不得,他又怎会因为药的味道而拒绝服药。
寓教于乐的毛病就在这里,乐可以万民同乐,药却不是百病包治的。裹在糖衣里的药,也许什么人都可以吃得下去,却不是什么人都应该吃。所以,一层糖衣不能省去对症下药的程序。再说,万物处在同一世间,对世界有各自的看法,不同的世界观也不应该称之为病。猫吃老鼠,何病之有呢。
寓教于乐的东西在今天让人皱眉头,其原因就是乐得不纯粹。糖并不一定要裹着药才可以甜,那么乐为什么一定要找一个教育意义作理由呢。而且有些教育意义的苦味实在不是因为它是良药,而是它太老套了,直教得人腻味,这些人人都腻味了的东西,还愁谁不知道呢,又何苦寓于乐中,再教给人。寓教于乐的方式本身就成问题,更何况那所寓之物是否值得教育人也成问题。更何况寓教于乐不但弄寓没了纯粹的乐,也寓没了纯粹的药,两样都败坏了。由于众人已不是得了病不肯吃药还想着吃糖的三岁小孩,寓教于乐的东西不受欢乐,实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忽然想起西天取经的故事,对于历经八十一难十万八千里的唐僧而言,佛法又是何等滋味呢。那是历尽千辛万苦的甘甜吧。
《百喻经》成为笑话集,可以说是事与愿违,却也是不得不然的事情,谁让他向一帮以听笑话为乐的人们施教呢。本来就是以愚人能接受的方式对着愚人说的,却期望智者来取正义,弃戏笑,未免有些缘木求鱼了。难得的是这些笑话都拥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在那样一个视角看世人,世人就是这样可笑。无独有偶,俗世的笑话集子《广笑府》里,也有不少以僧人为笑料的笑话,也很好笑,我觉得那是很纯粹的笑话,纯粹得可能会给提倡寓教于乐的人删节掉。
也许单纯的好笑真的会把人教坏吧。在一只猫的眼里,人世还不知好笑到什么程度呢。为了人世的庄严,一只眯着眼奸笑的猫是应该踢它一脚的。
十二月十三日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