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或许将一直接受质疑,却再也不会被遗忘。

同样是对启蒙以来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反思,杜维明的重点在于对工具理性个人主义的反思,因而极力倡导从儒家传统中打捞文化的精髓,以“己所不欲,不施于人”的恕道和“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重新构建全球化轴心时代的全球伦理,力图重提集体(全球村)精神。而面对同样的命题,萨义德却走向了对欧洲中心主义不遗余力的批判。定义知识分子,老萨融合了葛兰西与班达的定义,以批判的锋芒寄寓了一份永不妥协的立场。
萨义德时刻惦记着自己是一个巴勒斯坦人,一个阿拉伯人,一个身在美国的他者,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一个永久性具备反思立场的异议者。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被癌症折磨得虚弱不堪的他依然在电视里对全世界抗议美国的暴行。这一生,自从完成了在美国最精英的三所大学的教育之后,老萨便一直在发出这样的喟叹:对美国人疾呼,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国家的不义,让他们从正义和胜利的荣光中醒悟过来,而至少具备一点反思能力,这是何等的不易。萨义德理论的背谬之处不在少处,但是哪怕仅仅因为此,我依然对他保留最私人立场的最高尊敬。另一个我所尊敬的第三世界思想家法农说过:土著的客观性只能指向他自己。那么,作为一名土著,一名无财产无婚姻无工作无收入无宗教无党派的第三世界黄色人种女土著,我可有别的选择么?
德里达去世了,萨义德也去世了,我最近在读福柯。今天的世界让我觉得有些寂寞。尽管萨义德在后期越来越趋向于和德分道扬镳,甚至讥笑后者“他建立了最精英的小团体,却是无可救药的欧洲中心主义,甚至是法国中心主义”,但是这依然不能妨碍他指责欧洲知识界对这位同样伟大的思想家的冷漠,不能妨碍在人类智慧的高峰处,这两个不朽的灵魂时时存有的碰撞。激进的萨义德对福柯同样越来越不满,尤其是福柯“no way out”的充分解构彻底激怒了这个越来越多接受葛兰西影响的思想家、战士。
此刻在我的心目中,老萨的形象突然和先生有了些许重叠,尽管后者是老萨要皱着眉头批判的“大倡西学”者,但至少,先生那一枚“戎马书生”的印章,是可以跨越了国界,赠送给老萨的。作为被解构主义洗礼了的一代,同时是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自广场走向书斋之后接受教育的一代,我却依然无法告别我对萨义德的无限深情,正如同我从来未曾忘怀过魏连殳在暗夜里的狼嚎。四年前我在论文里写道:面对这个无法告别先生的时代,笔者无语。而此刻,我庆幸,先生依然留存在我年轻的心里。
读〈知识分子论〉,同样有太多令人动情的时刻。这不过百页的薄薄的小册子里,原本应该有太多让我不屑的漏洞:对女性语焉不详的敷衍,对人道主义未加的反思,对另一个东方(东南亚与东亚)的忽漏,以及甚至可能存在的新殖民主义的痕迹,等等。然而从最私人化的立场而言,我深爱这本书,爱这书页里跳动的那颗不朽的心脏。
你也许会被一直质疑,却再也不会被遗忘。
如果世界上确实有天堂,我愿你安息。
萨义德时刻惦记着自己是一个巴勒斯坦人,一个阿拉伯人,一个身在美国的他者,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一个永久性具备反思立场的异议者。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被癌症折磨得虚弱不堪的他依然在电视里对全世界抗议美国的暴行。这一生,自从完成了在美国最精英的三所大学的教育之后,老萨便一直在发出这样的喟叹:对美国人疾呼,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国家的不义,让他们从正义和胜利的荣光中醒悟过来,而至少具备一点反思能力,这是何等的不易。萨义德理论的背谬之处不在少处,但是哪怕仅仅因为此,我依然对他保留最私人立场的最高尊敬。另一个我所尊敬的第三世界思想家法农说过:土著的客观性只能指向他自己。那么,作为一名土著,一名无财产无婚姻无工作无收入无宗教无党派的第三世界黄色人种女土著,我可有别的选择么?
德里达去世了,萨义德也去世了,我最近在读福柯。今天的世界让我觉得有些寂寞。尽管萨义德在后期越来越趋向于和德分道扬镳,甚至讥笑后者“他建立了最精英的小团体,却是无可救药的欧洲中心主义,甚至是法国中心主义”,但是这依然不能妨碍他指责欧洲知识界对这位同样伟大的思想家的冷漠,不能妨碍在人类智慧的高峰处,这两个不朽的灵魂时时存有的碰撞。激进的萨义德对福柯同样越来越不满,尤其是福柯“no way out”的充分解构彻底激怒了这个越来越多接受葛兰西影响的思想家、战士。
此刻在我的心目中,老萨的形象突然和先生有了些许重叠,尽管后者是老萨要皱着眉头批判的“大倡西学”者,但至少,先生那一枚“戎马书生”的印章,是可以跨越了国界,赠送给老萨的。作为被解构主义洗礼了的一代,同时是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自广场走向书斋之后接受教育的一代,我却依然无法告别我对萨义德的无限深情,正如同我从来未曾忘怀过魏连殳在暗夜里的狼嚎。四年前我在论文里写道:面对这个无法告别先生的时代,笔者无语。而此刻,我庆幸,先生依然留存在我年轻的心里。
读〈知识分子论〉,同样有太多令人动情的时刻。这不过百页的薄薄的小册子里,原本应该有太多让我不屑的漏洞:对女性语焉不详的敷衍,对人道主义未加的反思,对另一个东方(东南亚与东亚)的忽漏,以及甚至可能存在的新殖民主义的痕迹,等等。然而从最私人化的立场而言,我深爱这本书,爱这书页里跳动的那颗不朽的心脏。
你也许会被一直质疑,却再也不会被遗忘。
如果世界上确实有天堂,我愿你安息。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