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迷與推迷的雙重幸福

这本去年出版的作品,一直被扔在书柜的角落里,时隔一年多的时间方始阅读,委实委屈了芦边拓老师的这本杰作.
以<<红楼梦>>作品为背景,创作一部推理小说会是怎样一个样子?在得知有这样一部作品之前,这个问题我实在是未曾考虑过.而细细想来,若以中国的四大名著而言,也只有<<红楼梦>>这样以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起来并且以封闭式的家族为主线的的写实小说最具备转化为推理小说取材的原形.
阅读之后的感觉是令我感动的,一个日本的作者,一个新本格推理小说的作者,尽然将一部推理小说与红楼别传结合的如此天衣无缝,虽然作为推理小说而言,其中的诡计有些略显老套与虎头蛇尾,但是当与<<红楼梦>>原作的情节与内在精神结合之后,就可以发现原来本作并非单纯得以大观园为舞台,简单得去营造一场密室与不可能犯罪的连续杀人解谜篇,而是当最后一幕隐情完全曝露之时,你会发现这是一部作者用自己的笔去续写了圆满原作中种种缺憾的(本书所采集的背景是曹雪芹未曾完稿的前八十回)小说,而这本身,是一个红谜才会去做的事.
所以这首先是一部向曹公的<<红楼梦>>致敬的作品,其次才是属于作者本来身份的推理小说.
那么,对于不同的族群,评分不会一致:读推理小说不读红楼的书迷会打上"还行"的标签;只读<<红楼梦>>不读推理的书迷,也许会打"不错"的标签;而既读推理也看<<红楼梦>>的书迷,一定会有"很值得一看"的感叹.
因为,与其说这是一部推理小说,不如说是摆放了几处不可能犯罪和密室的<<红楼梦>>大部分情节的缩写本.
一:人物
作品的主角是贾宝玉和赖常荣.前者在作品中充当了侦探一般的角色,后者则有点像现代的探员.
若说角色与原作的相似度,这两位主角恰恰是最不相似的.
贾宝玉(没有看过原作的因该也是不会陌生的)在这部作品中一脱其胭脂气与痴傻状,俨然一个风度翩翩的名侦探;而赖常荣,则连角色的善恶也改变了,这部<<红杀>>中出现的所有人物的关系谱与原作均无出入(决不会像安意如的<<惜春纪>>那样连主角的辈分都搞错),惟独这个赖常荣,虽然作品中依然交待他是赖大的儿子,但是一改原作中的贪官形象,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尽忠职守追查真相,有正义感的知县.
除此之外,作品中出现的所有角色,血缘关系,人物背景,性格特质,均采自<<红楼梦>>原作,也可以说这庶几成了为日本读者推广<<红楼梦>>这一作品的导读本.
二:事件
<<红杀>>作品中罗列了出现于<<红楼梦>>中的很多场景,从一开始的"元妃省亲"始,通过顺叙、插叙、补叙、人物对话、思维活动等各种方式,将读者耳熟能详的“宝黛初会”、“黛玉葬花”、“海棠诗社”、“秦可卿自缢”、“金钏投井”、“焦大骂门”、“雨村断案”、“湘云卧花”、“大观园戏会”、“刘姥姥入园”、“晴雯补裘”、“晴雯撕扇”、“鸳鸯拒婚”、“金玉结缘”、“大观园式衰”;有关这些部分,凡与杀人事件无关的,作者几乎原封不动的照搬了原作中的表述,对于衍生出来的作品,本来无需以如此严谨的态度对待,如今,我们时常看到对于经典作品的比比皆是的歪曲拓展,而芦边拓的这部《红杀》除了杀人事件本身,并无对于书中角色与事件的大肆更改,与那些将经典彻底庸俗化的改编相比,可说是十分忠于原著了。
三:杀人事件
既然是杀人事件,既然是本格推理,那么作为戏骨的杀人事件又如何呢?
《红杀》中被杀的角色,七人中有五人在《红楼梦》原作中也是身死的人物,只不过死亡方式与原作不同。
第一个被杀的是迎春,在海棠诗社宴间,于众目睽睽下被杀,凶手却消失无踪;
正合了一封如同预告杀人的诗作中的“于众目前死”
第二个死亡的是凤姐,这个比较诡异,被劫持后从密闭房间里消失无影,衣服升上空中,又忽然降落在荣府自己宅门的前院,被杀时自宅的门从外紧锁,通向其他府宅的门也在另一方上拴,而凶手自这样的密室消失。故此唯一的可能性只能是从天而降触地而亡。
正应了“或为死而悬空”的预告
第三个被杀的是史湘云,尸体突然出现在花丛中——“或忽成尸首曝现”
第四个被杀的是香菱,从密室中消失,尸体在另一处出现。
第五第六个被杀的是鸳鸯和晴雯,鸳鸯被目睹沉入湖中消失,却在另一处被发现尸体。
第七个死的是黛玉。
这样诡异的场面很有卡尔的味道,而读到倒数第二章时的赖常荣的解答后也多少和卡尔的某些作品一样感到令人憋气。但是在读了最后一章的解答之后发现,原来,这样的诡计成功与否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些作者的死虽与原作中描述的不同,但是,导致他们死亡的原因却完全的符合原著精神。
更令人愉快的是,通过作者的笔,原作中使这些不幸之人含恨早逝的那些臭名熏天的人物皆没有一个好下场。
就像不少“红迷”希望的那样,倘若曹雪芹不死,那么《红楼梦》一定不是那样一个结局,也许芦边拓的设置正是最符合曹雪芹原作精神与大部分不愿接受过于惨淡结局的“红迷”心中向往的。
------------------------------------------------------
就我而言,非常的喜欢这部作品的构想与设置,创作一部推理小说并不容易,要将一部经典之作改头换面成推理小说更可能招来各种嘲讽之声,所幸的是,难能的是,芦边拓让我们看到了一部贴合原作精神的推理小说。
以<<红楼梦>>作品为背景,创作一部推理小说会是怎样一个样子?在得知有这样一部作品之前,这个问题我实在是未曾考虑过.而细细想来,若以中国的四大名著而言,也只有<<红楼梦>>这样以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起来并且以封闭式的家族为主线的的写实小说最具备转化为推理小说取材的原形.
阅读之后的感觉是令我感动的,一个日本的作者,一个新本格推理小说的作者,尽然将一部推理小说与红楼别传结合的如此天衣无缝,虽然作为推理小说而言,其中的诡计有些略显老套与虎头蛇尾,但是当与<<红楼梦>>原作的情节与内在精神结合之后,就可以发现原来本作并非单纯得以大观园为舞台,简单得去营造一场密室与不可能犯罪的连续杀人解谜篇,而是当最后一幕隐情完全曝露之时,你会发现这是一部作者用自己的笔去续写了圆满原作中种种缺憾的(本书所采集的背景是曹雪芹未曾完稿的前八十回)小说,而这本身,是一个红谜才会去做的事.
所以这首先是一部向曹公的<<红楼梦>>致敬的作品,其次才是属于作者本来身份的推理小说.
那么,对于不同的族群,评分不会一致:读推理小说不读红楼的书迷会打上"还行"的标签;只读<<红楼梦>>不读推理的书迷,也许会打"不错"的标签;而既读推理也看<<红楼梦>>的书迷,一定会有"很值得一看"的感叹.
因为,与其说这是一部推理小说,不如说是摆放了几处不可能犯罪和密室的<<红楼梦>>大部分情节的缩写本.
一:人物
作品的主角是贾宝玉和赖常荣.前者在作品中充当了侦探一般的角色,后者则有点像现代的探员.
若说角色与原作的相似度,这两位主角恰恰是最不相似的.
贾宝玉(没有看过原作的因该也是不会陌生的)在这部作品中一脱其胭脂气与痴傻状,俨然一个风度翩翩的名侦探;而赖常荣,则连角色的善恶也改变了,这部<<红杀>>中出现的所有人物的关系谱与原作均无出入(决不会像安意如的<<惜春纪>>那样连主角的辈分都搞错),惟独这个赖常荣,虽然作品中依然交待他是赖大的儿子,但是一改原作中的贪官形象,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尽忠职守追查真相,有正义感的知县.
除此之外,作品中出现的所有角色,血缘关系,人物背景,性格特质,均采自<<红楼梦>>原作,也可以说这庶几成了为日本读者推广<<红楼梦>>这一作品的导读本.
二:事件
<<红杀>>作品中罗列了出现于<<红楼梦>>中的很多场景,从一开始的"元妃省亲"始,通过顺叙、插叙、补叙、人物对话、思维活动等各种方式,将读者耳熟能详的“宝黛初会”、“黛玉葬花”、“海棠诗社”、“秦可卿自缢”、“金钏投井”、“焦大骂门”、“雨村断案”、“湘云卧花”、“大观园戏会”、“刘姥姥入园”、“晴雯补裘”、“晴雯撕扇”、“鸳鸯拒婚”、“金玉结缘”、“大观园式衰”;有关这些部分,凡与杀人事件无关的,作者几乎原封不动的照搬了原作中的表述,对于衍生出来的作品,本来无需以如此严谨的态度对待,如今,我们时常看到对于经典作品的比比皆是的歪曲拓展,而芦边拓的这部《红杀》除了杀人事件本身,并无对于书中角色与事件的大肆更改,与那些将经典彻底庸俗化的改编相比,可说是十分忠于原著了。
三:杀人事件
既然是杀人事件,既然是本格推理,那么作为戏骨的杀人事件又如何呢?
《红杀》中被杀的角色,七人中有五人在《红楼梦》原作中也是身死的人物,只不过死亡方式与原作不同。
第一个被杀的是迎春,在海棠诗社宴间,于众目睽睽下被杀,凶手却消失无踪;
正合了一封如同预告杀人的诗作中的“于众目前死”
第二个死亡的是凤姐,这个比较诡异,被劫持后从密闭房间里消失无影,衣服升上空中,又忽然降落在荣府自己宅门的前院,被杀时自宅的门从外紧锁,通向其他府宅的门也在另一方上拴,而凶手自这样的密室消失。故此唯一的可能性只能是从天而降触地而亡。
正应了“或为死而悬空”的预告
第三个被杀的是史湘云,尸体突然出现在花丛中——“或忽成尸首曝现”
第四个被杀的是香菱,从密室中消失,尸体在另一处出现。
第五第六个被杀的是鸳鸯和晴雯,鸳鸯被目睹沉入湖中消失,却在另一处被发现尸体。
第七个死的是黛玉。
这样诡异的场面很有卡尔的味道,而读到倒数第二章时的赖常荣的解答后也多少和卡尔的某些作品一样感到令人憋气。但是在读了最后一章的解答之后发现,原来,这样的诡计成功与否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些作者的死虽与原作中描述的不同,但是,导致他们死亡的原因却完全的符合原著精神。
更令人愉快的是,通过作者的笔,原作中使这些不幸之人含恨早逝的那些臭名熏天的人物皆没有一个好下场。
就像不少“红迷”希望的那样,倘若曹雪芹不死,那么《红楼梦》一定不是那样一个结局,也许芦边拓的设置正是最符合曹雪芹原作精神与大部分不愿接受过于惨淡结局的“红迷”心中向往的。
------------------------------------------------------
就我而言,非常的喜欢这部作品的构想与设置,创作一部推理小说并不容易,要将一部经典之作改头换面成推理小说更可能招来各种嘲讽之声,所幸的是,难能的是,芦边拓让我们看到了一部贴合原作精神的推理小说。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