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拉康的眼睛看希区柯克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这样的书名就是一个不祥之兆。翻开一看,果然篇篇都是牛文。前几天在网上还碰上一些怨气冲天的人,控诉如今大学开设的电影学硕士博士课程都是由搞中文和美学的人主持,与拍摄实践毫不沾边,真正学拍电影出身的人反而被拒之门外。接下来自然又转回到姜文提出的命题:当太监的到底该不该管人家写情书的事,或者说,太监有没有评价别人情书写作水平的权利。如果那些对这个命题持反方意见的人看到这本书,一定会愤怒到抓狂:此书里收录的电影评论,其作者非但不是搞文学和美学的,而且还是搞哲学和社会学的,甚至包括“犯罪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这个趋势来看,承认太监批判情书的权利早晚都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滔天的声讨也没有用的。
读过一遍,几乎可以确认这本书不但对拍电影的人没什么大用,而且对正常欣赏电影作为娱乐的人也没什么用。出版它的意义,除了给出版社敛点零花钱,也就是给那些“电影学博士”做个示范,让他们学习学习高端的电影理论文章应该怎么写。关于希区柯克的电影,为什么非得听拉康的呢?那本特吕弗的访谈录就很好了。尽管书中不时出现的图表专业得吓人,但我相信对于希区柯克的电影,拉康派的解读肯定不是最玄的,当然也不是最贴切的。从方法论的价值来说,至少这本书再一次提醒我们:即使再玄奥的研究也要立足于影片文本的分析,细读法永远不过时。至于“读”的过程中发生的角度分歧和理解差异,本身并不能改变文本自身的基础性地位。在做出自己的个性结论之前必然要先理解和接受一些基于共性归纳得出的概念,就像开辟小道之前必须先清楚自己要从哪里到哪里一样。在当下各种理论的想象力超常发育的情况下,唯一可以站稳脚跟的地方实际就剩下了这么一点,那就是实实在在的文本本身。从纯理论的角度来说,有几篇文章写得相当不错,在学术思路上也可以给人提供积极的启发。比如蒙太奇语言的本体意义(《希区柯克式悬疑》),“戏中戏”的象征意义分析(《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戏剧》)。当然,对于把《西北偏北》、《后窗》和《疑影》看过五六遍的狂热影迷来说,看看正宗学院派的另类讲解也是一件思想娱乐,何乐而不为呢?
我自己作为一个希区柯克爱好者,当然觉得拉康的出现高深莫测得有些过头。但至少还能和脑子里那些经典的画面对上号,因此读来也并不悲惨,甚至可以对于某些“浪(漫)得过火”的地方窃笑一番(如认为《西北偏北》中的飞机袭击段落象征着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破坏之类的惊人高论)。由于有了向艺术研究爬墙未果的经历,渐渐悟到越是具象化的视觉客体,越能使抽象的理论分析陷入疯狂。在艺术史领域表现为支持所得结论的不再是画作本身,而代之以连篇累牍的专业论文和理论著作。看来情书的领域之所以被太监霸占,其原因不只是学术体系的荒谬,还有情书本身的特征使然。阐释的冲动在被阐释的对象最立体最神秘的时刻最强烈,因为其中可以延伸出无限的可能性,而不必担心自己走的那一条道路离题太远。而艺术的情书恰恰就具备这个弱点。反过来看,那些直来直去,三句话就把大喜日子都定下来的情书很少能吸引太监们的评价欲,他们钟爱的总是那些用词朦胧、欲言还羞、或者表白方式含蓄一些的情书,如果再多一点诗意,那就要引发大规模讨论了。
我理解拉康的高度。大学本科的时候,拿拉康的话题去问给我们上文艺理论的老师,都会搞得对方下不了台。希区柯克在这样的巨牛学派面前也只能乖乖地做个对象,如同再美的美女,能给毕加索相中当一把模特也不算唐突。创作是一场以生命作铁艺术技艺作锤的锻造,而阐释则是一场观看和表达的游戏。如果说后者先天具有坐享其成的优势,那么这优势就像人类对于其他物种的智力优势一样,是创作者与观看者之间无法弥合的张力中注定的规则。艺术无法把自己封闭在没有观看者的绝对视域内,那么四面八方的喧嚣就要伴随它从生到死。这本来是作者早已领悟和接受的事情。聪明的作者即使在必要的访谈中,也会衡量一下自己作为“权威观点”的分量。在无数双看客之眼的注视下,自己的那一双到底有没有一统天下的可能?显然不言自明。在现实中,比作者的感情脆弱和阐释者的肆无忌惮更值得质疑的,是在名利扭曲的情况下阐释本身的游戏规则所遭到的破坏:喧嚣不但有意地刺激着毫无根据的放纵,而且还无限地放大了观者和作者的对立。来源于个人和社会的敌视、排斥和怀疑都投射到在这一无可避免的交流过程中,对于这些混乱的解析,倒真的需要求助于拉康,而不是希区柯克。然而在这本书里,拉康们只关注于希区柯克,而没有说别的。
看来我们自己内心的困境,既须问问希区柯克,也得问问拉康。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