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莫悲兮生别离

从书的质量来说,人文的古典文学出得还算有口皆碑,本来想买无插图版的,奈何等来等去卓越和当当都不进货,只好买了这本有插图版的。字体编排什么的都好,就是图不怎么样……一是看惯美人的眼睛对那种画风不兼容,二是扫描印刷的精度不够,搞得跟以前盗版漫画似的线条都毛毛的。
从内容上来说,典故语言都还比较通俗,比较读得进去。也不知是我古文阅读功底进步了还是怎样,以前读牡丹亭极吃力,去看白先勇排的青春版也只能看个热闹和大概,很多句子里的典故都没印象。桃花扇就比较好了,典故用得都比较浅,而且喜欢重复用,读起来有连贯性。前几节要反复看注释,后面就可以流畅地读下来了。
顺便推荐下,江苏昆剧院在北京保利剧场的桃花扇,昨天刚从骡子上拖下来,画质很棒。半夜断断续续地拖放着扫了一遍,只好承认,昆剧对我来说,欣赏起来还是有障碍的,生旦对唱的时候还好,说话时提的高音让我听得心里一揪一揪极难受。
至于读下来的感想。
咳,首先,中国秀才真不当大用啊~
侯方域提防不了阮大铖的糖衣炮弹,心里一高兴就“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了,被香君一席话说得如梦初醒,大赞她是畏友,但那样子,怎么看都是被老婆迷得七荤八素的小男人啊……
给史可法当幕僚时也是,意气风发地写“三大罪,五不可立”算是他表现气节的地方了,可惜福王最后还是继承大统,反而叫史可法被朝廷外放。
接着处理一帮兵痞打架,咳,不说了,总之把人家逼跑了又搓手搔头说这可怎好。
活脱脱一个在个人问题上没有立场,在国家问题上空有立场,搞得自己没啥好下场的典型中国书生形象。
其次,香君的种种表现实在和她妓女的身份差太多了……呃,海上花是有说妓女与恩客的关系是长久的,比起家里三从四德的,倒更像是会吃醋会耍性子的男女恋爱关系。但好歹那是有前提的,恩客得时时拿出银子来,相好的不能只图你的感情,她还得吃穿用住呢,还得养保姆妈妈呢。
到香君这呢:她拒绝阮的妆奁,好,有骨气;她拒绝田的买妾要求,好,有骨气;非但是有骨气,而且是有仙气!——算来她只接了侯方域一个客人,若有大笔梳拢费也好经济过日,可她上来就拒绝了;若是侯方域能时时给点赡养费,也好歹能食点人间烟火,可侯方域自己说过,没钱,更何况后来身世飘零,根本也没法送钞过来。因此,生长于经济挂帅的社会中的我们,实在无法安然欣赏香君的烈性演出,反而老担心她吃什么用什么,要侯方域从此再不出现,她下半辈子靠什么?在这层背景下,她所提的贞洁观念,只让人觉得迂腐顽固,还不如她妈妈的爱钞实在。
最后要说结局了。这个结局是很难说的……
在中国文人的思想中,现世和虚空的两种观念始终如晨昏般纠葛在一起,宦场里大起大落,“落”的时候固然要感叹下人生如戏,沧海桑田,但“起”的时候就“白天不懂夜的黑”,谈玄不如现世的美了。因此,一般都是在大悲后留一个空虚的尾巴,以求解脱。
桃花扇却讲了一对男女在经过种种挫折、坚持后终于相见了,然后被道士几句话点醒,顿悟欢情难长久,人世有沧桑,于是双双证道了……OX,理性地看,这结局强拗的水分极大,哪有人愿在欢娱中想起虚无,只有人说“坟墓是上帝出生的地方”,没有人说“婚礼是上帝出生的地方”(如果你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好吧,你赢了……),两个人久别重逢,恍然若梦,就算有些踏空的感觉,也是种幸福地飘飘然,哪可能被几句话点醒。
但,换个思路来看,这却是比生离别还大的悲哀。
看着生旦两人一步步分开后退,仿佛看到两人之间的关系慢慢冷却的必然。分离其实是一种强效黏合剂,把空间距离的两端紧紧维系在一起,无法相见,爱人就慢慢成为你的“便携”。想象中的他与你分享悲欢没有离合,但实际中的他,却经历着完全和你无关也与你不同的事,被打碎、揉开、重组,以至于相间的一刹那激动、恍惚过去后,笼罩在他外面的温暖的梦破碎后,冷冰冰的现实出现了。他变了,当然,因为你也变了。久久积蓄、囤积、编织的东西就这么一瞬间照亮,燃成灰烬。两个人慢慢冷静地退开,以免再被这意想不到的锋利划伤。
作者说他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但兴亡对于我们来说太遥远,倒变成了,由兴亡而证个人追求的虚无性。
突然就觉得很悲伤,很虚无,甚至希望,苦苦的追求没有尽头。
从内容上来说,典故语言都还比较通俗,比较读得进去。也不知是我古文阅读功底进步了还是怎样,以前读牡丹亭极吃力,去看白先勇排的青春版也只能看个热闹和大概,很多句子里的典故都没印象。桃花扇就比较好了,典故用得都比较浅,而且喜欢重复用,读起来有连贯性。前几节要反复看注释,后面就可以流畅地读下来了。
顺便推荐下,江苏昆剧院在北京保利剧场的桃花扇,昨天刚从骡子上拖下来,画质很棒。半夜断断续续地拖放着扫了一遍,只好承认,昆剧对我来说,欣赏起来还是有障碍的,生旦对唱的时候还好,说话时提的高音让我听得心里一揪一揪极难受。
至于读下来的感想。
咳,首先,中国秀才真不当大用啊~
侯方域提防不了阮大铖的糖衣炮弹,心里一高兴就“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了,被香君一席话说得如梦初醒,大赞她是畏友,但那样子,怎么看都是被老婆迷得七荤八素的小男人啊……
给史可法当幕僚时也是,意气风发地写“三大罪,五不可立”算是他表现气节的地方了,可惜福王最后还是继承大统,反而叫史可法被朝廷外放。
接着处理一帮兵痞打架,咳,不说了,总之把人家逼跑了又搓手搔头说这可怎好。
活脱脱一个在个人问题上没有立场,在国家问题上空有立场,搞得自己没啥好下场的典型中国书生形象。
其次,香君的种种表现实在和她妓女的身份差太多了……呃,海上花是有说妓女与恩客的关系是长久的,比起家里三从四德的,倒更像是会吃醋会耍性子的男女恋爱关系。但好歹那是有前提的,恩客得时时拿出银子来,相好的不能只图你的感情,她还得吃穿用住呢,还得养保姆妈妈呢。
到香君这呢:她拒绝阮的妆奁,好,有骨气;她拒绝田的买妾要求,好,有骨气;非但是有骨气,而且是有仙气!——算来她只接了侯方域一个客人,若有大笔梳拢费也好经济过日,可她上来就拒绝了;若是侯方域能时时给点赡养费,也好歹能食点人间烟火,可侯方域自己说过,没钱,更何况后来身世飘零,根本也没法送钞过来。因此,生长于经济挂帅的社会中的我们,实在无法安然欣赏香君的烈性演出,反而老担心她吃什么用什么,要侯方域从此再不出现,她下半辈子靠什么?在这层背景下,她所提的贞洁观念,只让人觉得迂腐顽固,还不如她妈妈的爱钞实在。
最后要说结局了。这个结局是很难说的……
在中国文人的思想中,现世和虚空的两种观念始终如晨昏般纠葛在一起,宦场里大起大落,“落”的时候固然要感叹下人生如戏,沧海桑田,但“起”的时候就“白天不懂夜的黑”,谈玄不如现世的美了。因此,一般都是在大悲后留一个空虚的尾巴,以求解脱。
桃花扇却讲了一对男女在经过种种挫折、坚持后终于相见了,然后被道士几句话点醒,顿悟欢情难长久,人世有沧桑,于是双双证道了……OX,理性地看,这结局强拗的水分极大,哪有人愿在欢娱中想起虚无,只有人说“坟墓是上帝出生的地方”,没有人说“婚礼是上帝出生的地方”(如果你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好吧,你赢了……),两个人久别重逢,恍然若梦,就算有些踏空的感觉,也是种幸福地飘飘然,哪可能被几句话点醒。
但,换个思路来看,这却是比生离别还大的悲哀。
看着生旦两人一步步分开后退,仿佛看到两人之间的关系慢慢冷却的必然。分离其实是一种强效黏合剂,把空间距离的两端紧紧维系在一起,无法相见,爱人就慢慢成为你的“便携”。想象中的他与你分享悲欢没有离合,但实际中的他,却经历着完全和你无关也与你不同的事,被打碎、揉开、重组,以至于相间的一刹那激动、恍惚过去后,笼罩在他外面的温暖的梦破碎后,冷冰冰的现实出现了。他变了,当然,因为你也变了。久久积蓄、囤积、编织的东西就这么一瞬间照亮,燃成灰烬。两个人慢慢冷静地退开,以免再被这意想不到的锋利划伤。
作者说他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但兴亡对于我们来说太遥远,倒变成了,由兴亡而证个人追求的虚无性。
突然就觉得很悲伤,很虚无,甚至希望,苦苦的追求没有尽头。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