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是要为自己而思想独立,是勇者还是懦夫?

沿着上个月群星和蒙田里流露的人文主义主题选了这本,名字看着挺懵圈的。正如作者说的,世界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的名字,如今已经不为人所知,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作者茨威格却选择了他作为自己的救星,人们常常会趋于靠近和接受与自己相贯通的思想吧。 这个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和暴动,终身追求思想独立和理性,拒绝偏激和盲从的思想家,在遥远的欧洲中世纪,传播着茨威格本身亦希望实现在二十世纪的道义和理想。 只是在当时,一边是旧罗马教廷的天主教徒,对面是鼎鼎大名的新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所领导的那场轰轰烈烈的宗教运动,伊拉斯谟由于不愿站边被对立双方均视为异己。而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也终伴随着数百年的宗教战争而破灭,只留下那句“人就是要为自己而思想独立”的箴言渊远回肠。 但我的感觉这种在文化人之间的理想主义呼喊,是确实太脱离“群众基础”了,前赴后继的人们被煽动而引发的狂热,似乎是历史的必然。副标题“辉煌与悲情”定义了伊拉斯谟和众多人文主义思想的底色,居于书斋中的学者,似乎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得知,星星之火是如何燎原的 作者茨威格的文句真的是做到了他所设计的重重删减、页页高潮,并且还不会被感叹句震得脑瓜疼。不过,同时存在的是,作者对历史人物小品式的写法,更多注重抒发某种情感,限于具体扎实的史料支撑,故事情节就比较单一,严谨度和参考性也势必有点欠缺。 最后要再吹爆一下舒昌善版的译文,简直太流畅了,感官上完全是无损输出,而且这个版本的注释解释、图片参考、人物年表和结尾译者总结的认真细致程度真的超让人敬佩,众多人物和名词详解非常有用,也可以说是一大特色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