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札记之三:《比较文学研究入门》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此书是一本小册子,并且作者文笔很好,对入门研究的指导也很有益,读来心悦诚服。
1/引论
一、何谓比较文学
作者自己给出的定义是“不同语言而又可以互相沟通的文学作品之比较”。
二、审美历史主义、法国影响研究和美国性研究。
维科论证不同民族文化各有特色,由此奠定了审美历史主义的基础。他十分强调事物的演变转化,认为不同的文学艺术创造,必须依据其本身发展的程度来判断其价值,而不应该用一个一成不变的关于美与丑的绝对尺度来衡量。
“事实的联系”即法国影响研究的原则之一。
美国式的比较文学抛弃实证主义观念,强调不同文学传统中思想、意象、主题、语言和修辞手法等各方面的平行研究,它们并不一定实际接触或相互影响,……此外还有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所以美国式比较文学的概念还提倡文学与艺术、心理学、哲学……
也就是说美国不但是平行研究的提出者,也是跨学科研究的提倡者。
此外对于“中国学派”,作者指出:“在当前和在任何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发表建立学派的宣言,而是如何认真研究,取得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三、文艺理论的兴衰
这一节大体阐述了二十世纪现代向后现代的文学理论发展,指出二十世纪初由俄国形式主义到捷克结构主义再到法国结构主义“形成20世纪文学理论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阐述20世纪40和50年代的英美新批判,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结构主义以及向语言学的转向,20世纪70年代后的后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女权主义、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的兴起。
紧接着该章节说起“比较文学危机”“比较文学之‘死’”和“欧洲中心主义”,指出要“真正超越欧洲中心主义,包括超越西方过去曾控制过的地域”。
四、全球眼光与多元视野
这是任何比较文学学者应当具备的。
五、结语
东西方的比较或中西比较文学,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取得成功的机会。
2/中西比较文学的挑战和机遇
一、从边缘走向中心
中西比较文学从边缘走向了中心,成为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焦点。
二、中西比较面临的挑战
否认中西比较文学,通常是综合两种不同看法,一种是指出中西文学之间,尤其在近代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接触(即没有“事实联系”);另外一种则是文化相对主义的看法,强调东西文化之间的本质差异,而且总是把中西视为构想出来的一个西方的反面。
对以上进行批驳。
三、文学理论与中西比较
纪廉的“超民族”:超越民族,甚至超越国际这类范畴,而以它们之间的中介区域为起点。
西方理论与中国作品的不平等关系:西方提供各种理论,东方只提供西方理论来分析和批判的文本。
四、中西比较方法浅论
重视理论而又不盲从西方理论。
从语言和文学阐释入手,作者以自己《道与逻各斯》的研究经验来具体说明中西比较的方法。
文学研究不能仅限于文本字句的考释,我们要有范围广阔的知识准备,不仅了解文学,而且要了解与之相关的宗教、哲学、艺术和历史。
理想的比较工作是创造性地去寻找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系,超越专家眼界的局限,从一个广阔的视角去阅读这些不同的文学作品。
3/比较文学研究典范举例
一、知识准备与范例的意义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多掌握外语
二、终结、意义和叙事
以下是范例举例,可加入书单:
弗兰克·凯慕德《终结的意识》:对结尾的期待和结尾的虚构(人为的构建)
彼得·布鲁克斯《为情节而阅读》
三、多元的世界文学新概念
帕斯卡尔·卡桑诺瓦《文学的世界共和国》,必读书目。
戴维·丹姆洛《什么是世界文学》
4/中西比较研究举例
一、理论的理解和表达
中国人的“失语”问题
研究学问的人应该而且也能够做到,是尽量理解透彻,把问题想清楚,然后用清晰明白的语言表述思想。
二、中西诗论的融合
介绍朱光潜的《诗论》
三、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
杨周翰《攻玉集》,必读。
四、中西会通的典范
钱钟书《七缀集》《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