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的“斗争”
作为茅盾文学奖第一届的获奖作品之一,这一部写70年代农村生活的作品,不得不说,少了一些时代的波澜壮阔感,多的是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挖掘。在茅盾奖作品中,这部小说的篇幅不算大,但是凭借那22万字,它还是向我们传递了不少的东西。
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父亲许茂,三女儿许秋云,四女儿许秀云,老七许贞,老九许琴,也正好就是书名所指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作者通过这几个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变化,向我们传达了那个时代所带给人们的失落感,换言之,是对那个“失去的时代”的一种批判。
为什么说70年代是一个“失去的年代”呢?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讲,那个年代的人们少了一些追求,他们也不知道该去追求什么,这在每个人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老头许茂,在合作社时代(也就是五十年代)曾经也是一个有上进心的老头,凭借自己持之以恒的劳动,硬是挣下了一套干干净净、宽敞明亮的大院子。但是在70年代之后,一批又一批的工作组来搞运动,搞得他失去了方向,因为他的勤劳工作不再能够变现了。大家都是闲着,却也能够挣工分,荒芜的土地长满了杂草,却也无人问津。人们都忙着去搞阶级斗争了,都把心思花在写大字报、唱样板戏上,但是对于以许茂为代表的真正的农民来说,这种政治潮流反而令他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形形色色的大字报,在许茂眼里不过是一堆废纸,一堆他卖了换钱的工具。等到大字报少了,他也会感到惆怅,不过原因却是自己没法再去换钱了。工作组组织人们去演样板戏,他也觉得这事儿与自己无关,庄稼人就该老老实实种地,何苦去演那玩意儿!于是依然是躺在床上闹生病。这么一个生龙活虎、踏实肯干的汉子,怎么就变成了这副模样?他原来的那股劲儿呢?那股心气神呢?还是被这些毫无意义的政治运动夺走了,在这些运动面前,他原有的价值标准产生了扭曲,在他看来既不能令他获得口粮、也不能让他口袋变鼓的东西,怎么就大行其道了?可也没人向他解释这一满脑袋的疑惑,于是乎他渐渐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但这并非他所愿,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错误政策,强行将他对生活原有的美好期望剥离了。
再来看他的几个女儿。形象最为鲜明的应该是老三许秀云和老九许琴。许秀云是一个饱受生活摧残的女性,她在懵懵懂懂的青春年代便被两面三刀的郑百如夺去了童贞,不得不成为他的妻子。在识破了郑的丑恶面目后,她毅然与其离婚。但在那个重视“政治颜色”的时代,许秀云的举动并不能为大多数人们理解。小说开头便写了正在劳作的妇女们对许秀云的嘲笑与揶揄,就连老头许茂也不让她再进家门,把她赶去了最破烂的小屋子里居住。在人们来看,郑百如是个大权在握的书记,看上去又是那么“能干”,是多少女人得不到的对象呐!在那个时代,“恋爱”似乎还没能排到“结婚”之前,人们往往是为了结婚而结婚,恋爱的过程则是被一笔带过了。许秀云的“有主见”在那个时代的女性看来完全是没脑子、耍脾气,这么好的丈夫怎么说离婚就离婚呢?以致于工作队的小齐听了郑百如的话后也觉得十分不可思议,把离婚的原因归之于许秀云的“政治觉悟低下”。
许秀云对命运的反抗一直得不到人们的理解,甚至是当她想要和大姐的丈夫——被斗倒的书记老金再开始一段新的生活时,不但父亲许茂气急败坏,就连老金也觉得人言可畏,不敢和她走在一起。这时的秀云,她内心一定是极度煎熬和纠结的,一方面她真诚地希望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另一方面她又被这保守的世界弄得举棋不定。此时又碰上了郑百如千方百计想要与其复婚,甚至耍了半夜三更钻被窝的下三滥手段,使秀云再度被人们误解,于是她崩溃了,一家一户去找人家控诉郑百如的罪恶,结果被人家当作疯子赶出来,“投河”、“一了了之”的念头便油然而生。
但她毕竟是坚强的,她有着对父亲的责任、对老金和他孩子们的爱、有对几个姐妹的眷恋,她沉下去又浮上来,重新吊起那口希望的气。正是在这时,许茂也发现了郑百如的罪恶,调查组的颜组长也洞察了郑的两面三刀,她的生活发生了真正的转折。而许茂经由这一次事故,也真正反省了自己对四女儿的态度,以及对家人的态度,长时间的自私自利没有带给他任何好处,更没有能够让他的女儿们过上他觉得“幸福”的生活,于是他掏出了自己的存款,将其分给了女儿们,以此表示自己的忏悔。
再来讲老九许琴和农民科学家吴昌全,他们代表了这个时代进步的光芒,可以想象,在日后的农村改革中,他们必将扮演弄潮儿的角色。许琴的思想斗争在那个时代尤其具有代表性,她有着对入党的渴望,但是一想到所要加入的这个“党”是被诸如郑百如之类的人所把持的,她便觉得恶心。她想要去了解吴昌全的研究,却又因自己的“无知”心生退意。我们有必要从她的身上去研究这个时代究竟让人们失去了什么。首当其冲的应当是信仰,信仰的丧失是最可怕的,郑百如之类的人岂能是我党的中坚分子?他们给人们乱扣帽子、只顾私利,那个时代的混乱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基层这类毫无党性的干部。其次是知识,许琴是一个很有求知欲的少女,但是在那个时代哪有好好读书的条件?所以她没能接受足够的教育。但是她最后还是争取到了去县城接受培训的机会,也算是个不错的结局。
吴昌全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他有知识、好钻研,思想上实事求是,但又不喜欢条条框框,对政治斗争那一套没兴趣、也不擅长。他整天埋头研究,可是研究出来的东西、那些能为村子的农业生产带来好处的东西却不受人待见。他和齐明远都有着向上的意愿,只不过恰好走向了两个极端。齐明远希望通过政治斗争改变所谓的“小农阶层”,认为农民都是在搞“资本主义私有化”,可以说,他从心底里是看不上农民的,以至于他虽然对许琴有好感,但却可惜“她是个农民”。这种政治上的短见使得他必然不可能有太高的成就,在不久后的农村改革中,他也必然会成为被时代抛弃的人,即使他会对时代潮流做一些阻挡。
老七许贞可谓是失去的最多,她原本是个天真无邪的少年,年少时和吴昌全也有一段真挚的爱恋。但是最后却因为觉得吴昌全没有去往城市,丧失了“好机会”而没有和他走下去。从此之后便走上了爱慕虚荣的道路,她的谈情说爱并不是为了真正获得一段值得珍惜的感情,而只是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在自己的对象给老爹丢人后,她才真正开始了反思。在那次与吴昌全的偶遇后,她相比也是想起了一些东西,准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了。她没有追求,觅不得方向,或许有她自己的一部分原因,但更大程度上是家庭和时代带给她的。政治上“农村与城市”的绝对分野使得她在寻觅爱情时无法将目光聚焦于人的思想品质上,而只是看他的成分是工人、教师、干部还是农民。而父爱的缺失也使得没有人给她灌输正确的理念。
书在较为平淡的结尾中结束,老爹许茂终于打算和大女婿和解,他们的生活似乎也有了转机。但是真正值得思考的,还是故事发展过程中的那些浪花,它们引导我们去思考那个时代人性的真实面貌,时代对人造成的扭曲,以及罕见而珍贵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