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一册已写过书评,不再赘述。
第四册《西安事变新探》读后有感:
杨老最后引述唐德刚的话:“抗战八年,实是我国家民族历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这句古训,在抗战初期,真是表现得刻骨铭心,为后世子孙,永留典范。笔者和一些老辈读者,都是有亲身体验的过来人。我们那时亲眼见到蒋公和国民党的声望,全民仰止,真如日中天。......如果没有西安事变,没有全国的大统一,没有惨烈的武装抗战,则人事全非,一个独裁专政的领袖,和一个忍辱含羞的政党,在历史舞台上将以何种脸谱出现,我们写历史的人就很难妄测了。”
抗战于中国历史来说太重要了,不消说是百年来抵御外侮的一次完全胜利,它还把一盘散沙似的各地军阀、相互倾扎的各个党派、全国各地的民众团结起来,促进中国的统一。它成就了共产党,统一战线给予其喘息之机,不仅从南京中央及苏联拿到枪弹物资,还开辟一众敌后根据地积聚实力,也占据着抗日先锋的舆论高地。它也成就了蒋介石,若不是大家有着同仇敌忾的民族决心,仅凭蒋手中的中央军是不可能收服川、滇、东北、桂、共等各方势力,其时中国仍将陷于无止境的内斗之中。中国本身也由于东亚战场的重要地位跻身于世界大国行列,一洗东亚病夫的屈辱,还废除若干不平等条约,只可惜战后择取胜利果实的黄金时期由于国共内斗而错过。
西安事变,就是转向全民抗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然而读完此书我才意识到其并非简简单单的“逼蒋抗日”,而是红军、东北军、共产国际、中央军各方角逐的结果,只要出一丝差错,中国将步入内战的深渊,日寇即能趁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不得不提的是张学良与中共的关系,他被其政策主张吸引,寄希望于通过西安事变实现自己更高的理想。左派的思想确实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我认为引领中共一次次走出崩溃的深渊,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党指挥枪固然重要)还是它所勾画的美好未来给当时无数挣扎在黑暗泥沼中的中国人希望。
2020.01.12 第二册《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读后有感:
结语中的最后一句话:“毛泽东与莫斯科之间的种种恩怨,固然是这样或者那样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但是,那个时代造就的强人政治的体制以及在此体制下膨胀无度的毛泽东个人意志的作用显然也是极其关键的。”
既然是毛和莫斯科的关系,那就不得不提毛的性格。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毛是一个非常有主见、具有坚定意志的人,这样的性格特征使他能够力排众议,在许多关键的历史时刻做出作出明智的决定,也导致当他要犯错误的时候别人难以制止和劝阻。
我觉得毛泽东对苏联态度的变化像是一位登山者,从山脚下的仰视高峰(学生时代对先进国家的敬仰),到攀登时欣赏沿途美景(参加革命提出农民路线受苏共赏识),爬到半山腰气喘吁吁觉得山路崎岖(国共合作、皖南事变、国共和谈等事件与苏政策分歧),快要登顶憋着一口气坚持(因朝鲜战争与苏交好但慑于斯大林威望),登顶后俯视群山产生傲然天下的幻觉(大跃进取得的“成绩”和意识形态上飘飘然),征服了高山产生一种优越感(走向分裂)——直至毛离开人世。
无论如何,那个时代的中苏关系绝对不是正常的现代国与国关系。中苏两国互为社会主义兄弟,意识形态上相互呼应,在利益一直时固然营造出一种其利断金的团结景象,但在权力集中的体制下由于领导人个人意志的差异和国情的不同,每当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出现偏差时,这样的关系实际会上无限放大两国的冲突,引起相互的猜忌。马克思描绘的国际主义和现实社会建立的民族国家其实有很大的冲突,现代国际政治讲的就是一个利字,国家利益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嗯,不过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利益就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不计后果地援助社会主义众小弟,是否反映出“天朝观”的影响呢?——既然我是老大,那么照顾你们义不容辞,我吃粥你们就吃粥,我吃饭你们就吃饭。
直到今天,对苏联的评价仍是意识形态争夺的高地,对历史上中苏的分分合合也常语焉不详。现在中俄走得密切,自然更不想提起曾经的冲突。还是那句老话,正视历史才能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