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叔华《中秋晚》读后感

新婚夫妻一起度过婚后第一个中秋节,丈夫满眼爱意,妻子满心眷恋,共同怀着地久天长的愿望,花好月圆,良辰美景。奈何,但愿人长久,此事古难全。那一口没吃下去的团鸭,让丈夫没见到姐姐最后一面,让妻子始终觉得不祥,甚至让这个家庭分崩离析。姐姐偏偏这时候去世,那鸭子让他觉得腻,花瓶一下子就给碰倒了,表面上看是种种偶然构成这个结局,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必然。
小说中的太太,一出场就穿着绣着金碧折枝花的湖色华丝葛,脸上透露出可爱的桃花色,指挥下人们准备晚宴,一切都井井有条,与丈夫温柔地交谈,也显得颇为善解人意。她既娇媚动人又善于持家,怎么看都是个称心如意的贤妻。然而情景一转,她在丈夫眼里就又变成心肠冷硬的毒妇了,鼻子那么大,嘴唇酱紫色,连眼睛也是不好相与的。再后来,红颜未老恩先断,在一日日磋磨中太太逐渐憔悴下去。丈夫在外边鬼混,家中日子败下去,婆婆没来由的责怪,太太能做什么呢?她只能躲在厨房独自落泪。
而男主人公敬仁呢?他是个十足坏的渣男吗?非也。开头他对太太的满腔爱意不做假。他对干姐姐的牵挂也不做假。小说前半部分,他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穷凶极恶,让人怨憎。但是这场悲剧确实是他一手造成的。他丝毫不体谅太太,固执自私。两个人若是能平心静气的谈一谈,冷静下来,命运会否有很大不同呢?
小说中没有出场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发展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敬仁的干姐姐,她的死像是导火线,使这个刚刚建立的家庭变得松动。从敬仁的几句回忆中,足以让我们了解到这个女人短暂而悲惨的一生,她同时也是小说主题的塑造者。另外就是敬仁的朋友们。在敬仁与妻子闹别扭的时候,“敬仁的朋友们”劝他去接妻子回来,而“一些不常来往的朋友们”带敬仁去逍遥快活。身边朋友的变化间接导致了敬仁的堕落,君子必慎交游焉!
我们眼看着俩个主人公身上那些美好尽数消亡,看着这个可怜的女人受尽苦楚,看着这个家庭分崩离析。太太把自己的不幸婚姻归结到了那年中秋没吃成的团圆饭上,这是脆弱的女子用传统道德与迷信思想来为自己悲惨命运辩护。她和母亲说,这都是天意、这都是命,只能寄希望于下辈子了。这情节,与祥林嫂捐门槛多么相似!柔弱的女人、逆来顺受惯了的女人一次次失望,一次次自我安慰着,她们好像生来就是罪孽,就要赎罪。这些小资产阶级的“太太”,被要求有闺阁里的温婉含蓄,也要有厅堂上的大方得体,要打理好家务,要体贴丈夫,要孝顺婆家。虽然不必辛苦劳作,但她们那柔弱的肩膀要抵住四面八方的压力,无聊的生活显得步履维艰。《绣枕》中的小姐姻缘尚无着落,《中秋晚》里的太太将来该何去何从,作者没有说。她们不曾高呼变革,高喊自由,但她们的平稳也是奢望。庭院深深里,鸳鸯画屏后,多少春闺伤心人。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在揭发旧传统的某些愚蠢观念上,《中秋晚》是可以和鲁迅的《祝福》相媲美的。两部小说却显示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凌淑华比起鲁迅,是“芙蓉如面柳如眉”与“九州生气恃风雷”的区别罢。小说的情节设置很巧妙,环环相扣,文笔十分动人。通过人物的肖像、心理、动作描写,细腻刻画出丰满的人物形象。让人读完唏嘘不已,而主题颇有些飘忽不定、捉摸不透的意味。我不想把“封建”“冲破”之类生涩的词语套在她的小说上。那些民主斗士,时代先锋的作品如果是可以贴在墙上的铜版印刷海报,凌叔华的作品则像是一块柔软细腻的苏锦。
小说很擅长用环境描写,进行情节过渡。
“月儿方才婷婷的升上了屋脊”
“清澈惨白的月光射在玻璃窗上,格外使人觉到凄寂生感。”
“月亮升上屋脊时,只见几个黝黑森人的蝙蝠”
“月儿依旧慢慢的先在院子里铺上薄薄的一层冷霜”
几处环境描写都是以月光为对象,对比来看,展现出了人物关系的变化,环境氛围从温馨走向凄凉。让整部作品镀上一层清冷的银辉,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哀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