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迷会荐书团】重点在最后一句!
初中历史的一段知识点,作者洋洋洒洒写了四百多页。非常适合重温历史的人,通俗易懂,有趣有用,还有些明朝那些事儿的意味。这几天的阅读比当时看课本又多了许多深层的思考。当年那难背的五个名字,现在终于在我脑子里留下了具体的身影。本书的总目录也可以当记事字典查。
三国演义开场那句——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同样适用在春秋这段历史中。感想太多,想了想还是归纳为几个重点吧。
1、从致乱之源看,第一篇末尾就抛出了作者的观点——礼乐是从褒姒开始败坏。我不太同意这点,褒姒、文姜,宣姜,骊姬,这些女人从史书上看,也都是祸乱之源,也最容易代君受过,因为大家容易接受红颜祸水的定论。从现实上讲,首先美女必智商不低,分的清利害,国君之争,必你死我活,女人无兵权,为了活下去也得无所不用其极,失败者史书都不会提她是怎么死的。在那个时代,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和亲的工具,怎么会有那么大能力左右大国局势呢。
所以礼乐崩坏到底是从天子弑父开始,还是从幽王废长立幼开始,还是从幽王宠信褒姒开始?宠信褒姒,若不废太子,申后肯定能忍辱负重;废长立幼断了申后念想,若申后没有靠山,此事肯定也作罢了,关键申后有申国支持,才有了这一出天子弑父。所以我个人认为礼乐就是从幽王这个根上断的,外部势力只是因势利导,内部自己就放弃礼,也就怪不得女人了。
2、从作者写法角度,如果本书完全遵照史书,则都是矛盾,前后言行不一致,也许是史料不详所致。个人行动因缘无法推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纠结,史书有定论的,个人感情和逻辑上又说不通,可是自己又不能抛开史书去发挥太多,都怪中国史书过于严肃庄重,言简意赅,八卦花边太少了。
3、从整体看,纵观春秋,国多人多是非多,感想也很是凌乱,整体看完就是觉得当时中国如现在地球村,整个村里地主(大国)多,村长(周天子)不管事,普通村民(小国)没有话语权,只能选边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家独大,必不会长久,大国之间必然有一战。独立的天地里打成一锅粥也没人管。打的乱七八糟,什么理由都有,甚至没有理由,都记不住谁打谁了。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个时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全都有封地,全都是诸侯,又全都不满足。乱世盼明君,所以守信的齐桓公才当上了第一个霸主。
4、从分析方法看,作者用现在流行的经济学方法去推测利益驱动导致的弑君夺权等各种争斗,摒弃了史书中经常使用的忠君和天意导致纷争的思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战乱起因,各种各样,但是不乏深处都有一个利字当先。在那个时代,不讲恩义,只讲利益。郑武公就够心狠手辣了,捧杀亲弟弟,多行不义必自毙。郑庄公挟天子以令诸侯,攻打卫国还要带上天子军队,已经到巅峰了。宋国,前朝遗老遗少,兄终弟及,迂腐的礼法。谁不要脸谁无敌,例如假途灭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春秋时候甚至连三年都不到就局势易边。作者对士为知己者死的解释,也是从利益方面考虑,否定了忠义的作用。真有淡泊名利者,才是真圣人,如死不受封的介子推,甚至已经走到了名利的对立面了。
5、从称霸基础看,在软件方面,尊崇周礼的国家政策,君主开明的施政,礼遇贤才,这些都是称霸先决条件。在硬件方面,地缘优势实在太重要了,比如楚和秦。只要不是昏招迭出基本都能称霸。而齐国即使有齐桓公仁义天下,终究也是国土得不到发展。要边界就不能要仁义,要仁义就得放弃利益。太难了。这真是永恒的矛盾,仁义与扩张可以同时进行吗?远交近伐指的也是大国吧。大国的基础还是前代扩张疆土打下的,前代开疆扩土唱白脸,最后霸王之座由唱红脸的贤达明主来做,这才有可以施行仁政的基础。放大来看后世的中华各朝很少对外扩张,也是因为固有疆土已经足够大了,有了靠内需发展壮大的基础。
6、从作者史观来看,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有些猜测方向跟我一致,让我很受用。对于过于传奇和人物脸谱化的故事,作者都会提出疑问。比如赵氏孤儿确实太具有煽动性了,人的忠发挥到了极致以致产生了戏剧效果让人不由的起疑。作者对宋襄公的评价——我们嘲笑宋襄公,是为了警示后人;我们把宋襄公称为霸主,是为了鼓励善良。好正的史观,这一点我给点赞。
全书有气势如虎的诸侯纷战,有绚丽多彩的传说典故,有催人泪下的英雄史诗,也有儿女情长的乱世温情。春秋,这一段逝去的田园时代的余晖现在回看起来还是那么波澜壮阔,希望这在多年以后的历史重温阅读可以给我今后的其他阅读更多的指导和启迪吧。
最后总结一句最重要的——齐国出美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