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智能,但他们没大脑

作为一本植物智能认识史,这本书也是涵盖了从古至今包括神学、哲学、生物学各种学科对植物的判断和界定。长知识的同时且有趣,角度也很特别,是一本可可爱爱的小书。
可是,这本书却选择做一个标题党,去强说植物的智能,而且还很反常识的说,他们没大脑,但他们有智能。所以我也只能把这本书定义成试图为植物拨乱反正但是却矫枉过正的一本试图通过过分浪漫化植物的某些行为意义来说明植物重要性的书。
可惜这明明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话题,值得我们用事实而不是观点去进行讲述和对待。为了消除对植物意义和能力的误解,而通过片面的科普带来其他的误解,则是更加不可取的。如果是因为作者觉得民智未开,而一定要通过这样不理智甚至有些类似心灵鸡汤一般的表达,才能达到本书的目的,那么我作为读者来说,感到被冒犯。
人们普遍意义上对于他通篇所讲的智能、灵魂的定义,毋庸置疑的是是否有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由大脑这个器官去执行的。人类对植物生命的漠视,对植物感觉的不了解都是真,植物的能力意外的有趣且令人惊叹。可是强说植物有“智能”,甚至自己也觉得有些说不过去,还为此特地花了一个章节去论述什么是智能为什么植物就是有智能,真的没有必要。即便按照你的标准,植物确实有智能,so what? 我们需要的是对植物的尊重,消除对植物的漠视,而不是非要把智能这个概念强加在植物身上。
另外一个令人头秃的点,就是对研究植物基因组不稳定性的学者没有及时获得诺贝尔奖而试图说明在科研领域植物是二等公民。首先,目前任何科学研究的目的,都是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为目标的。这毋庸置疑。在依旧有很多疾病没有被攻克,科技的发展还不能达到一小撮人的目标的今天,这就是不能以意愿为转移的事实。如果各国社会都能达到北欧国家的社会氛围,那么科研的目标有可能有能力被转移。而事实也是如此,就像作者说的,瑞士有组织去探讨植物尊严,这就是人文的体现。但是目前的社会现实就是,不允许我们将科研经费投资到没有迅速回报的领域,随便逮一个写基金的博士就知道。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与在人类身上应用最接近的动物研究,自然就会成为热点。这又是谁的责任?竟然要怪科学家对植物的轻视吗?而且,天知道那个科学家到底是因为什么没有及时拿到诺贝尔,那可是四十年代,没准是因为性别歧视也未可知。
对于植物,我们因为没法与他沟通,所以不能对他产生像动物一样的感情连接。在未来,或许经历了科技的发展,这点会有所改变。如果因为这点而认为植物无用是低等生物,那么则是人类的偏颇。但是如果因为人类没有能力和植物产生更多的交流和连接而更喜欢动物,而抨击人类,难道不也是一种傲慢?
让人感到反感的是,作者一直都在试图说明植物要比动物更优。除去那些似乎能在微博营销号找到的“例子”,甚至抬出了只有植物有叶绿体这回事。这未免太强词夺理。植物的历史古早,在它们出现时,还不能很好的利用其他资源,只能自己产生能量。而之后出现的动物和人类,更像是和自然分工合作的整体,不能产生能量,但是会利用环境来补给,在人类死后,自身也会成为无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来源。如果我是草履虫,我更希望和我的单细胞阶级兄弟裸藻站在一起,而不是被分隔开,变成植物和动物的对立面去。更别说,在分类学上,裸藻的定义本来就在植物和动物之间。
我想听到的植物科普,不是非要东风压倒西风西风压倒东风,而是在最后会想要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物种是一个平衡协作的整体,不管是否有大脑,是否有智能,我们都如此的渺小,微不足道,可是世界就在我们一个个生命体的生存创造代谢等等等等一切活动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