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推理和科幻的外壳,鸡汤煲得还不错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不知道这么说是否准备,《拉普拉斯的魔女》应该算是一本走科幻及设定路线的推理作品。
通过破坏和修复特定脑区而获得“预言”能力是推理元素自不用说,案件的手法也与这个设定有着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倘若没有这个设定,作案手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另外,大Boss的杀人动力也与作者设定的基因缺陷有关。故事中涉及的几起犯罪案件虽然看似有巧妙的设计,但是由于过于受到设定的限制,致使其无法展现出本格推理的魅力,倒是书中所探讨的家庭以及自我成长的问题,颇有社会派作品的意味。
羽原圆华的人设其实挺有意思的,故事开篇借由警卫武尾彻的视角,将圆华塑造成了一个被“囚禁”在研究所里神秘少女形象,或许是因为封底那句“过去、未来,通过她的计算,一切将无所遁形……”的宣传语,多少猜测出她所谓的“超能力”可能与超强的分析运算能力有关,不过这丝毫没有减损其神秘感,其拥有的超强大脑更是让人不由得想起了森博嗣笔下犀川&萌绘系列中的真和田四季。
只不过东野圭吾并没有打算走一般轻小说中常见的路线,将圆华设计成本作的侦探。因而在其成功出逃后,戏份瞬间大幅度减少,居于次位,被身为大学教授的青江修介和刑警中冈佑二抢了风头。即便故事中有出现她到案发现场调查,或是与身为“侦探”的青江修介接触的剧情,但是她的出现也只不是为了验证一个读者早已知道的事实,那就是两起意外事件其实是有预谋的杀人而已。虽然故事中的青江颇感惊奇,但是对于读者而言,却没有丝毫的意外感。
而读者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一点也不意外”的感觉,多少跟作者的剧情安排有关。个人以为,东野圭吾有点太着急了,太早将千佐都和木村(即谦人)对话的内容放出来,使得一直在探究到底是意外还是事故的青江和中冈显得颇为尴尬。
倘若读者和青江一样始终不知道这是蓄意谋杀,或许还能跟他一起享受查找线索、分析案件的乐趣,案件性质发生逆转时的惊喜感更是不言而喻;只不过“超能力”的设定多少会让着方案存在一个弊端,那就是揭晓真相的那一刻,读者必然会抱怨作者“耍诈”,就像擅长叙诡的折原一常常利用设定“戏弄”读者,结果被后者抱怨一般。又或者作者虽指明是蓄意谋杀,但是不指明通话者是谁,甚至还加入一些误导,或许故事会比如今这种过于直白的呈现方式精彩。
另外,关于作案手法,由于有了“超能力”的设定,多少觉得解答得颇为草率。针对第一起案件,青江和中冈还试图给予多重解答,虽然并未真正去验证,但至少塑料袋的手法听起来可行性还是蛮高的。然而到了第二起案件,直接连个明确的解答都没有给出来,唯一关注的疑点“死者的下车地点不对”,也因为上级的阻挠而无疾而终,连个捕风捉影的线索都没有——话说推理小说的刑警不应该会顶住压力,继续偷偷解开谜题吗?
本作的一大亮点是甘粕才生的黑化过程。正如文中所说,他借由博客展现出了一个男人对妻子儿女深深愧疚的同时,也描绘了一个“完美家庭”;而他平日给人的印象也是“严格要求自己”,颇具创作出优秀电影作品的能力。可实际上,由于他过分追求完美,并且希望自己的家人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丝毫不估计对方的感受,致使他与家人的关系极度恶化,并最终促成了悲剧的发生。
现实生活中,虽然这样极端的例子可谓凤毛麟角,但是书中诸如青江修介与妻子儿子的漠然关系,以及千佐都父母之间的消极关系,却是无处不在的。人们往往重视自己与外界的人际关系,努力和他人搞好关系,却往往忽视自己与亲人关系的维系,每当出现问题时,很少会去反思自己,而更多的则是宽泛地将问题归咎于他人——“青春期的小孩就是难管”,诸如此类。很多人常常把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想得太简单,太理想化,而一遇到问题又喜欢退缩,自然永远也无法收获“完美家庭”,毕竟连其自身都没有为实现这一点真正的努力过。
另外,东野圭吾关于婚姻的见解也同样一针见血。他说“女人能不能幸福,完全取决于男人,结婚之前,一定要彻底调查对方的情况。不光是对方本人,还要同时调查对方的父母和兄弟姊妹。否则结婚之后,不知道会被迫接什么烂摊子。”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看似婚姻是为自己寻找另一半,但实际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家庭甚至家族,若是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只因为爱情冲昏了头脑而盲目往前冲,万一运气不好,吃苦也就只能自己受着了。
而作者借由本书最想传达给读者的,是有关一个人的存在所具备的价值问题。无论是伟人亦或是无名小卒,任何人的存在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一书指明,人类之所以能获得今日的成就,不在于少数几个人的贡献,而在于集体的力量;而所谓的集体,正是由一个又一个默默无闻的个体构成的,因而我们不应该因身份的卑贱而轻视任何人,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轻视自己。
正如某部我已经忘记片名的科幻电影中说的那样,“一滴水也会使海平面上升”,我们应当始终相信自己的价值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