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事关人类命运的永恒议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为一个常年阅读人文社科类书籍、也一直在做这类书的编辑,其实不怎么会做儿童教育类的选题,
但我还是选择拿了这个项目,因为我越来越意识到,儿童教育是一个“一次购买,终身售后”的问题。
我们总会对”恋爱脑“嗤之以鼻,其实很多”恋爱脑“都是因为在父母身上没有得到太多爱,所以TA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去获得补偿;再比如有暴力倾向的少年犯,也有很多在年幼时被父母毒打的经历;很多人抑郁症的源头,也可以追溯到童年的“精神创伤”。
然后我们会发现,原来一个人的童年,会对ta以后的人生产生如此至关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还有强烈的宿命感,仿佛它是整个人生的第一因,之后人生轨迹上的种种,都是一系列由此产生的果。
虽然“原生家庭”已经成为了近几年居高不下的热词,它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公认,但根本无力解决目前的教育困境——作为儿童来到世界的第一站,我们好像还不具备充分、健康的养料,带TA快乐长大,安然面对外部世界的风吹雨打。
那很多人会问,我要怎么做,才是真的帮到孩子?这是个大问题,但还不是儿童教育的第一问,
儿童教育的第一问是——在做之前,你是如何看待孩子?
只有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正确的解答,之后做的事情,才会有用,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而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就解决了这至关重要的、像宇宙大爆炸的原点一样重量级的第一问。
儿童,是人类之父。
只有六个字,却足够颠覆,还十分不解。
难道不是人类创造了儿童吗?对此,蒙台梭利给出了解答:
意志伴随着生命的降生而存在,它唤醒沉睡的四肢躯干,赋予肉身活力,又用规矩加以约束。一个刚刚萌发意识的生命,无论是肌肉还是感官都在探索和适应环境,竭力发展自我。
个人(或者说精神胚胎)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得益于这种互动,人类才能至臻完美。就好像胎儿发育过程中,心脏通过母亲的血液来吸收养分,孩子的心灵就是精神胚胎的“心脏”,这颗“心脏”在与外界环境的交流沟通中成长发展。孩子努力融入周边环境,在这份努力中诞生了核心人格。
儿童一来到这个世界,就踏上了构建自我与人格的征途。
那么作为带领TA来到世界的父母,究竟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父亲提供了一个无形的细胞,母亲提供了一个卵细胞和可供受精卵发育的安全环境,渐渐地这颗受精卵分裂再分裂,变成了幼小的新生命。人们常说父母创造了孩子,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们应该说是孩子创造了成人,孩子才是“人类之父”。
我们应当将孩子看作是上天的恩赐,是神圣的礼物,因为一个人的个性将会在儿童阶段敲定。
但实际上,又有几个人,能把儿童视作礼物呢?
TA在更多时候,是一种任务,是人生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一种产物,“反正总是要孩子的”。
TA在很多城市,是一种奢侈品,”孩子简直是光速碎钞机“。
在一些特殊的时候,TA是不速之客,“既然怀上了,那就生下来了”。
既然不是礼物,那大部分人对待孩子的心态,就是“应付”,是一个需要deal with的issue,有些人处理得好,有些人处理得糟糕。久而久之,孩子在你的心里就物化了,ta是你的所有品,是你需要去check和关心的事项,而是一个独立的、活生生的人。
所以,各种各样的干涉,以父母之爱的名义发生了。
尽管深爱着孩子,成年人的内心深处仍然会产生一种戒备本能。这两种心态,即儿童和成年人的心态,存在着极大的分歧,如果不做出适当的调整,两者几乎不可能和谐共处。我们不难看出,在调整的过程中,儿童处于绝对的弱势,在成年人主宰的环境下,儿童坏了规矩的行为将被狠狠制裁。而成年人意识不到自己面对儿童时的自我保护心态,而是冠之以爱与奉献的名号。这种无意识的自我防御的心态无论怎样掩饰,还是会露出马脚,成年人一味地呵护着对自己来说有益而珍贵的东、西,他们打着“帮助儿童培养良好习惯”的幌子,掩盖自己的贪婪。他们害怕安稳平静的生活被打搅,于是托词道:“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应该让他们多多休息。”
一个缺乏教养的劳动妇女为了免受孩子打扰,可能会冲着孩子一顿臭骂,甚至拳脚相加,把孩子赶出家门。怒气消散后,她又会亲昵地搂过孩子,热情地亲吻他,以证明自己对孩子的温柔爱意。
成人可以很随意地说:“孩子不能乱跑,不能乱碰东西,不能乱喊乱叫。”他们应该安安静静地躺着、吃饭、睡觉,或者干脆走出家门,跟亲人之外的陌生人待在一起。成年人因为自己的惰性总是选择最简单的方法—— 把孩子哄睡。
这本书写于1937年,已经过了80余年,但看看书中的文字,不免感叹——80余年来,全球父母好像也没什么长进,还是一如既往地“我这是为你好”,“我这是爱你”,只是时代不同,大家care的东西不同了。
但这种局面,不该是长久之计,从历史螺旋式上升的角度看,也不会是长久之计。
蒙台梭利在书中提到,20世纪将是一个儿童的世纪,是一个新纪元,但很遗憾的是,我们仍然处于一个旧时代,仍然无法拥有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但现在开始,也为时不晚,因为未来,还会有很多个时代,如果改变从当下发生,对于人类长远的未来,终究是有益的。
前面说,儿童是人类之父,是神圣的礼物,在最后,蒙台梭利又说,儿童是我们的老师:
在心理学领域,“人”仍是一个未知的课题。最初人类通过解剖尸体了解自己的生理构造,而如果想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只能研究呱呱坠地的新生儿。
如果摸不清人的心理世界,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地认识自己,人类文明的延续就会受到威胁,产生社会问题。儿童的“正常化”是完善教育的唯一前提。在这一基础之上,人类文明才能延续,社会问题才能解决,现代教育学的未解之谜才能揭开。
我们应当将儿童看作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任何希望为社会带来裨益的人都必须帮助儿童,不单是将他从歧路中拯救出来,还要教他了解生命的真谛。这样看来,儿童强大而神秘,他们身上隐藏着人性的奥秘,我们应当以儿童为师,虚心求教。
对她来说,儿童问题,是事关人类命运的问题,很沉重,又很浩大,从今天的种种现实来看,她的想法是如此正确,又因为如此超前,所以才显得格外伟大。
如果你已经有了孩子,或是准备生孩子,你就是这个重大问题的参与者,没有一定的意志力和责任感,
是做不来的。
那么,在参与之前,好好看书,新手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