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小说《永别了,武器》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导言:
在读大一的时候,我曾有一门美国文学的选课,当时第一周的阅读任务就是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可惜当时自己的英语水平有限,读小说非常吃力,似懂非懂得将整本书看完了以后,讨论课也只能眼巴巴看着同学们在那里说这些什么,完全插不上嘴,只记得导师一直在强调bull fighting的场景。去年,我读了一些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虽然有几篇印象深刻,但是也没有品味到其特有的味道。直到这个十二月,我终于又下定决心好好地看一本海明威的小说,才有了今天这篇文章。2019年12月20日,将近年末的时候,我合上了这本书,并且久久不能平复。我的心灵好像伴随着主人公,在雨中缓缓走向旅店一样...

海明威与主人公亨利: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于1929年写成的半自传体小说,这也是他的第三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从主人公亨利身上看到许多海明威自己的影子。海明威曾经因为视力不行,其提出志愿加入一战的请求被拒绝。之后,便和主人公亨利一样做了红十字救护车的司机。海明威与1918年战场受伤时被送往医院救治,年仅19岁的他爱上当时照料他、比他大七岁的护士-艾格尼丝,其呼应了小说中凯瑟琳的角色。然而和小说不同的是,艾格尼丝冷酷拒绝了海明威的示爱。
讽刺:
说实话,从标题到故事背景,都让我对这本书抱有一种被各种战争场景覆盖的预想。然而,在我看来,本书对战争本身的描绘是十分间接的。更有意思的事情是,亨利的腿伤,是在他莫名其妙在吃奶酪的时候被爆炸伤到的-‘I was blown up while we were eating cheese.’而来病床前看他的好友Rinaldi,在得知真相的情况下,却依旧兴致勃勃得告诉他,他的是光荣的战士,是勇敢的勇士!并且还会得到银质的奖牌,甚至还告诉他,可以拿着这个奖牌向别人吹嘘自己在战场上是多么的英勇。还有,在书中另一个军官Ettore受伤的时候,被问到是怎么受伤的,他说是被马铃薯搅碎机给砸伤的。而在猜想为什么对方要砸马铃薯搅碎机时,Ettore这样猜测:‘I don't know why he threw it. I guess he always wanted to throw one. He never saw any real fighting probably.’ 当时看到这里,我就忍不住写了一个评论在边上:“为什么读到现在,让我感觉战争被描写的像是一场‘闹剧’一样。” 而在我之后看了一些评论,才发现海明威确实是想要讽刺战争的荒谬。一位读者用了‘wry’ (挖苦)这一词,我觉得十分贴切。或许之前这本书被禁的原因,也是因为其暴露了战争中这可笑的虚假“英雄主义”。

爱情小说?:
我在goodreads上看到有一位女士疯狂diss这本小说,虽然她对这本书的评价和我的截然相反,但是有一点我表示十分赞同。她说:这并不是一本爱情小说,换句话来说,如果把这本小说看成爱情小说的人,我怜悯你们。从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这话说的没错。说实话,我根本没想到有人会觉得这是一部爱情小说,而且有这么大一部分人都这么觉得。那么我觉得是否海明威对凯瑟琳这位“半哑巴式”女主人公的描写(“全哑巴式”女主的话,《洛丽塔》是再好不过的例子了吧),是“直男”读者完美情人的形象呢?这我不得而知。但是仔细看小说的读者不难看出,其实男主人公一开始根本就不喜欢凯瑟琳-‘I knew I did not love Catherine Barkely nor had any idea of loving her. This was a game, like bridge, in which you said things instead of playing cards.’-只是渣男套路,嘴上说着“我爱你”,其实心里根本不在乎。直到凯瑟琳看出他的套路,他忽然觉得温顺的羊羔走了,没人舔自己了,又屁颠屁颠去找她,说爱她。其实那个时候,只不过是因为失去一个舔狗而感到紧张而已-'I had treated seeing Catherine very lightly, I had gotten somewhat drunk and had nearly forgotten to come but when I could not see her there I was feeling lonely and hollow.'。
那么肯定有人说了,这是前期,男主还不懂事,后期住院以及他俩一同逃亡瑞士的时候,男主是爱着凯瑟琳的吧。说实话,我并不知道。但以一个女性视角去看到这位男子对待这所谓女孩的态度,我觉得有待斟酌。即使在和凯瑟琳分开,回到前线的那段时间,男主明明说要娶女主,并且说对方是自己的妻子。而回到前线,被人问起是否已婚的时候,男主转移了话题。我觉得凯瑟琳对于男主来说是一个排遣寂寞的温顺的小狗。只要男主说自己“爱”她,对方就永远摇着尾巴。凯瑟琳也是男主想要在战争中寻找出口的一个救命绳索。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光,与其说是享受所谓爱情的甜蜜,对于男主来说,不如说是享受逃避战争的乌托邦。不过奇怪的是,在男主又被派回前线,凯瑟琳和他道别的那一段,我竟然莫名其妙留下了眼泪。那一段分别的描写,可能戳中了我的痛处,因为在我当时看来,凯瑟琳所告别的男子,是她以为挚爱的男子,但旁观者的我看来,对方并不是把其放在等同位置的人。

关于题目「有剧透,慎看!」:
主流来说,这小说的题目有两个意思。小说英语原名‘A Farewell To Arms’。第一,这个arms有武器的意思。男主同凯瑟琳逃到瑞士的那一刻,就是对武器、或者说战争说再见。而我认为,这并非表示男主对于“反战”情绪的再见,而是一种消极的“逃走”。整本小说,我没有读出作者的反战思想,而看到的却是对战争的讽刺,以及对战争到来的身不由己。是的,谁能决定战争是否可以不开始,或者何时结束呢?这个问题也在小说中反复被拿来讨论。所以这里对武器说再见,是一种不想面对,但有身不由己,所以只好逃脱的情绪。这和我之前所说的男主和凯瑟琳在酒店的场景一致,都是在构成一个精神上的乌托邦。
第二,这个arms是指凯瑟琳的怀抱。当男主对战场说再见的时候,另一个arms-凯瑟琳的怀抱向男主敞开了。可是遗憾的是,凯瑟琳的怀抱没有持续多久也消失了。剩下的只有男主一个人在雨里走向旅店的命运。但,我们不要忘了,旅店,也是男主和凯瑟琳构建乌托邦的一个场景。所以最后男主一个人走向旅店,是否意味着,男主已经内心有所转变,在没有凯瑟琳的帮助下,也可以强大地一个人构成自己的乌托邦,从而完成自己坚强的应对战争客观存在无法改变的事实呢?
欢迎大家与我讨论。
2019年12月21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