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梦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击中了传统文化的软肋,只有感想,没有思想。通篇重复意象,“太古”、“远”、“悠”、“空”、“渺”,这些虚幻的词往往哪儿都靠得上,频繁使用只会让人觉得假大空。
因为可用的意象有限,而硬要类比的诗画较多,所以难免有些凑合,有些牵强附会。例如自己书桌上同时放着“蒙娜丽莎”和“溪山行旅图”,就拉郎配,强行分析两者的神似之处。
文徵明的一幅 “虎山桥图”,因为不符合现代的透视比例,近、远景不分,反而被作者和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挂上了钩,成了明朝最大胆的画家:构图反自然和反空间,达到禅宗“取消一切时空界限”的圆融之境,密集并置的意象保留自身的空间记忆,像是蜂窝,看似平面,里面布满了空间。这些胡乱贴金、实则空洞的吹捧,估计文徵明自己看了也要羞愧难当。
作者盲目崇古,却喜欢用现代词汇“维度”、“移位”、“重组”、“共时性”等,对古代作品进行似是而非的粉饰。这种没有事实支撑的无限拔高,更像是一个人的梦呓。
感动如果不能引发共鸣,就成了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星沉海底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