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与亲情,有同等的秘密属性

骨骼与亲情,有同等的秘密属性
于是
任何看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做一种徒劳的假设:假如没有那场大雪,妇产科医生如期而至,后来会发生什么?假如双胞胎生下后,接生护士不是卡罗琳,那会怎样?就算仍是卡罗琳,她没有承担下抚养唐氏症女婴的、自封的责任,又会怎样?假如生母诺拉一直陪在女婴身边,难道就不会是个好母亲吗?假如弃婴事件没有发生,诺拉和戴维未来的婚姻中就不会暗流拥涌吗?……人生无法假设,也无法重来,这是某首老歌的词,在故事结束时,久违的歌声突然浮响在我耳中,歌中和书中都埋伏着种种复杂的宿命哀叹,以及因此而来的,忍耐现实,而现实就是接踵而来的蝴蝶效应。
小说开始,大雪纷飞,产妇临盆,匆忙赶往医院的丈夫本人是骨科医生,他必须亲自接生。第二个女婴出现时,明显有唐氏病症状,悲剧已然起始,戴维的决定既郑重、又草率,只因人生无法假设,他无法判断一个弱智女婴会给自家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他牢记着妹妹的夭折曾让他的成长时期悲痛起伏。两难中,他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有节制地放弃。他让护士卡罗琳带着女婴前往一家抚养院。虽是明确了归宿,却无疑是弃婴举动。
在阴冷寂寥的抚养院里,这位暗恋戴维已久的卡罗琳仿佛终于得到人生中最振奋人心的呼唤。谓之人生支柱的顿现也不为过。在她的心中燃起的是对戴维和爱情的确定、同时又是远离的。就这样,卡罗琳轻而易举地放弃了已有生活的一切,遥远地出席了女婴的葬礼,在大雪中带着病孩远走高飞。状如逃离现场。她是在做好事、或是说拯救生命,但起先,和婴孩那不知情的母亲诺拉、吞下秘密的父亲戴维相比,她好像更像个犯人。
然后,故事在两条线索上展开。蝴蝶效应。滚大的雪球。长大的女婴像福祉,让卡罗琳结交了挚友、确定了爱情、甚至让她坚定而强大起来,为了争取唐氏症孩子的受教育权而历练为民权公益领袖。她一生只有菲比这一个低智商女儿,她将在全力的爱和保护下长大,也会想要结婚生子,低智商并不代表缺乏感受爱的能力,相反,她那单纯的情感就如最清澈的动力,让卡罗琳的一生为之改变。
诺拉和戴维还有保罗——那个率先出世,健康无比的男孩。但秘密就像腐蚀剂,封锁了戴维的心,也败坏了诺拉的爱。也许我们不得不承认,只要秘密诞生了,就一定有力量,不论有谁决定带着它进坟墓。内疚和自责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位父亲,他从不放弃给菲比和卡罗琳写信,夹上钱。似乎是为了找寻秘密的替代出口,他迷上了摄影,记取下无数瞬间,将人体组织放大,儿子的头骨、沙滩上妻子的侧影……都是美的,哪怕作为艺术家供众人观瞻,经得起崇拜和惊羡,其实,也无人能读出个中的闪躲和追问,抑或是秘密施加的力量。“摄影讲的其实秘密。”
当他死后,诺拉在他的工作室里找到代表双胞胎成长的笑容照片——陌生女孩的照片时,我无法克制自己去怜悯这位父亲。人生也无法重来,秘密有其生长的方式,始作俑者也无法控制自己被秘密压灭、压哑的进程。戴维日渐沉默,罪恶感会让他在晚年布施善行,无所欲求,是啊,自认是无资格去欲求的罪人。
但诺拉是这则秘密神秘的受害者。她理应忘了女婴的存在,记取死婴的事实。但没有看到孩子的尸体,母亲也仿佛失魂落魄了。除了酗酒,也用过开快车的发泄方式,坐在后座的保罗经历了人生第一次惊骇。秘密这种恶魔欺负善良人的手法很简单:让他们不自觉地自闭,让他们不自然地去爱,让他们和所爱之人始终隔墙对话。面对那样的戴维,诺拉等保罗长大点了就去工作,忙碌是正当的分隔法,女强人有了事业、有了客户、有了钱就可以活得骄傲,也可以有艳遇。虽然没有说出口,但她对戴维的不满全部用长长短短的出轨来平衡。甚至不是为了爱去出轨,只为了填满秘密所致的隔阂。
而保罗呢,经常因为母亲忙于应酬而不得不独自吃外卖晚餐,又因为父亲固执反对而叛逆地投奔音乐。他说,音乐不像永不见光的秘密,“当你接触到音乐,会觉得所有事情之间都有了牵连。”
故事逐渐推进时,秘密的替代出口似乎越来越多,且实在。当戴维恍惚地回到童年故居,终于对着一个陌生少女吐露了这一切秘密。和菲比几乎同龄的少女因怀孕而离家,住在这栋被遗弃的房子里。这儿就像各种秘密的囤积地,破败苍凉、避开世人眼目,但秘密也正是回忆。抚慰一番秘密,不会比一次深情回想更错。
秘密塑造分隔爱人的墙,也能塑造同谋。罗斯玛丽和戴维因这种默契成了朋友。在他去世之前,只有她知道,戴维小小的自有过,也只有她看得到他在自己身上将赎罪付诸实际。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秘密让戴维更为丰盛,比任何人都更多领略到人生可怕的蝴蝶效应。作为平衡,他也将是唯一看不到团圆结局的人。
我喜欢戴维,(原著的书名也无疑指向他,这个唯一的主人公。从这一点上说,我对现有的中译名不是特别喜欢)。他非常充满细节,但不用私语的方式,而是任凭光影在黑暗中有节制的显形,思索着世间从骨骼到亲情同等的秘密同性,无助于和儿子的争执与漠然,无助于妻子——“这个他永远无法真正了解的神秘女子”,更无助于遥远不知其所的女儿。
这个男人本来拥有堪称富足的生命,因为一个决定,渐渐瓦解到了亲手涂黑的沉默里。他足够深情,也有足够赎罪的心意;足够温柔,也因而足够内敛;他足够聪明,因而能守住足够多的秘密。我为这个活在不为人知世界中的男主人公感到非常心痛。与此相比,诺拉太过任性莽撞,卡罗琳太过无私单纯,也许他那样个性的男人才是秘密恶魔最中意的合作者。也说不准,恶魔是不是乐衷于改造人类的个性呢?
于是
任何看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做一种徒劳的假设:假如没有那场大雪,妇产科医生如期而至,后来会发生什么?假如双胞胎生下后,接生护士不是卡罗琳,那会怎样?就算仍是卡罗琳,她没有承担下抚养唐氏症女婴的、自封的责任,又会怎样?假如生母诺拉一直陪在女婴身边,难道就不会是个好母亲吗?假如弃婴事件没有发生,诺拉和戴维未来的婚姻中就不会暗流拥涌吗?……人生无法假设,也无法重来,这是某首老歌的词,在故事结束时,久违的歌声突然浮响在我耳中,歌中和书中都埋伏着种种复杂的宿命哀叹,以及因此而来的,忍耐现实,而现实就是接踵而来的蝴蝶效应。
小说开始,大雪纷飞,产妇临盆,匆忙赶往医院的丈夫本人是骨科医生,他必须亲自接生。第二个女婴出现时,明显有唐氏病症状,悲剧已然起始,戴维的决定既郑重、又草率,只因人生无法假设,他无法判断一个弱智女婴会给自家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他牢记着妹妹的夭折曾让他的成长时期悲痛起伏。两难中,他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有节制地放弃。他让护士卡罗琳带着女婴前往一家抚养院。虽是明确了归宿,却无疑是弃婴举动。
在阴冷寂寥的抚养院里,这位暗恋戴维已久的卡罗琳仿佛终于得到人生中最振奋人心的呼唤。谓之人生支柱的顿现也不为过。在她的心中燃起的是对戴维和爱情的确定、同时又是远离的。就这样,卡罗琳轻而易举地放弃了已有生活的一切,遥远地出席了女婴的葬礼,在大雪中带着病孩远走高飞。状如逃离现场。她是在做好事、或是说拯救生命,但起先,和婴孩那不知情的母亲诺拉、吞下秘密的父亲戴维相比,她好像更像个犯人。
然后,故事在两条线索上展开。蝴蝶效应。滚大的雪球。长大的女婴像福祉,让卡罗琳结交了挚友、确定了爱情、甚至让她坚定而强大起来,为了争取唐氏症孩子的受教育权而历练为民权公益领袖。她一生只有菲比这一个低智商女儿,她将在全力的爱和保护下长大,也会想要结婚生子,低智商并不代表缺乏感受爱的能力,相反,她那单纯的情感就如最清澈的动力,让卡罗琳的一生为之改变。
诺拉和戴维还有保罗——那个率先出世,健康无比的男孩。但秘密就像腐蚀剂,封锁了戴维的心,也败坏了诺拉的爱。也许我们不得不承认,只要秘密诞生了,就一定有力量,不论有谁决定带着它进坟墓。内疚和自责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位父亲,他从不放弃给菲比和卡罗琳写信,夹上钱。似乎是为了找寻秘密的替代出口,他迷上了摄影,记取下无数瞬间,将人体组织放大,儿子的头骨、沙滩上妻子的侧影……都是美的,哪怕作为艺术家供众人观瞻,经得起崇拜和惊羡,其实,也无人能读出个中的闪躲和追问,抑或是秘密施加的力量。“摄影讲的其实秘密。”
当他死后,诺拉在他的工作室里找到代表双胞胎成长的笑容照片——陌生女孩的照片时,我无法克制自己去怜悯这位父亲。人生也无法重来,秘密有其生长的方式,始作俑者也无法控制自己被秘密压灭、压哑的进程。戴维日渐沉默,罪恶感会让他在晚年布施善行,无所欲求,是啊,自认是无资格去欲求的罪人。
但诺拉是这则秘密神秘的受害者。她理应忘了女婴的存在,记取死婴的事实。但没有看到孩子的尸体,母亲也仿佛失魂落魄了。除了酗酒,也用过开快车的发泄方式,坐在后座的保罗经历了人生第一次惊骇。秘密这种恶魔欺负善良人的手法很简单:让他们不自觉地自闭,让他们不自然地去爱,让他们和所爱之人始终隔墙对话。面对那样的戴维,诺拉等保罗长大点了就去工作,忙碌是正当的分隔法,女强人有了事业、有了客户、有了钱就可以活得骄傲,也可以有艳遇。虽然没有说出口,但她对戴维的不满全部用长长短短的出轨来平衡。甚至不是为了爱去出轨,只为了填满秘密所致的隔阂。
而保罗呢,经常因为母亲忙于应酬而不得不独自吃外卖晚餐,又因为父亲固执反对而叛逆地投奔音乐。他说,音乐不像永不见光的秘密,“当你接触到音乐,会觉得所有事情之间都有了牵连。”
故事逐渐推进时,秘密的替代出口似乎越来越多,且实在。当戴维恍惚地回到童年故居,终于对着一个陌生少女吐露了这一切秘密。和菲比几乎同龄的少女因怀孕而离家,住在这栋被遗弃的房子里。这儿就像各种秘密的囤积地,破败苍凉、避开世人眼目,但秘密也正是回忆。抚慰一番秘密,不会比一次深情回想更错。
秘密塑造分隔爱人的墙,也能塑造同谋。罗斯玛丽和戴维因这种默契成了朋友。在他去世之前,只有她知道,戴维小小的自有过,也只有她看得到他在自己身上将赎罪付诸实际。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秘密让戴维更为丰盛,比任何人都更多领略到人生可怕的蝴蝶效应。作为平衡,他也将是唯一看不到团圆结局的人。
我喜欢戴维,(原著的书名也无疑指向他,这个唯一的主人公。从这一点上说,我对现有的中译名不是特别喜欢)。他非常充满细节,但不用私语的方式,而是任凭光影在黑暗中有节制的显形,思索着世间从骨骼到亲情同等的秘密同性,无助于和儿子的争执与漠然,无助于妻子——“这个他永远无法真正了解的神秘女子”,更无助于遥远不知其所的女儿。
这个男人本来拥有堪称富足的生命,因为一个决定,渐渐瓦解到了亲手涂黑的沉默里。他足够深情,也有足够赎罪的心意;足够温柔,也因而足够内敛;他足够聪明,因而能守住足够多的秘密。我为这个活在不为人知世界中的男主人公感到非常心痛。与此相比,诺拉太过任性莽撞,卡罗琳太过无私单纯,也许他那样个性的男人才是秘密恶魔最中意的合作者。也说不准,恶魔是不是乐衷于改造人类的个性呢?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