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何无政府主义?--对大变革失去信心。每一场成功的革命总会造就一个更强力的政府;西方阵营也只通过努力发展强化国家、强化不平等。 何为无政府主义?--互助关系。不经等级制度和国家制度达成的合作。 作者的无政府主义观?- ”过程取向的、作为行事方式“的无政府主义: 反对乌托邦科学主义-物质发展没有取消政治,而是催生斗争新领域; 不认为国家无处不在且是自由的敌人--下层体制大规模动荡威胁政治体系时,国家充当了保护者(黑人、妇女);国家也并非限制自由的唯一渊源(存在某些历史成因); 反对容忍财富、财产、地位极大差异的自由主义。“在存在巨大差异的条件下没有真正的自由,其中的自发同意和自发交换只是合法的劫掠” 结论:与利维坦共存,挑战在于如何驯化它。 章节基本观点: 无序和号召性的作用 无序带来冲破现有体制的力量;沉默使其无迹可寻,集体的默许是“号召力”成功的原因 民间秩序,官方秩序 民间-易懂通俗灵活混杂;官方-整齐划一规整易管。某种真正的意志体现在民间的秩序中 人的塑造 孩子们的游戏场-既有紧张又有协同,合作性关系非强制生长,个体特质与社群意识觉醒,多样又自发 不确定性和制度的开放性更少地浪费了人类的总智力资源 一些制度性的压迫在塑造人的性格-比如养老院的老人不得不恭维护工 给小资产阶级的两声喝彩 自主、自由、互助领域。掌控自己的工作时间而不受监管。 有财产而又自由分散不受监管;同时给予社区以人情味的公共物品。 为了政治 简单理解为走捷径的“应试教育”。量化看起来中立客观,然而确定量化标准是种权力,“应试教育”是种反权力的对策。 具体性与流变 先有了善行,而后给善行以理由;有了巧合造就的历史,然后有了解释它的逻辑。 “许多历史变革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临时与自发行为的结果;有组织的社会运动常常是那些无序抗议和示威的产物,而非诱因;人类自由方面的显著进步往往不是规范的制度程序的结果,而是未经规划的、不可预测的自发行动,是自下而上打破传统社会秩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