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悌甫戎篇》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背景:
苏格拉底被梅雷多指控为毒害青年,原因是苏格拉底制造新的神灵,不信原有的神灵,因此被传唤至法庭。在法庭门口,苏格拉底遇到了欧悌甫戎要控告他的父亲。
欧悌甫戎陈述说其家帮工和欧家奴隶发生冲突,帮工将奴隶打死,于是欧悌甫戎的父亲将帮工捆绑丢在沟里,想请教庙祝如何处理,帮工却因父亲的不在意,饥寒交迫死在沟里。欧悌甫戎因此控告父亲杀人。别人说儿子控告父亲杀人是不虔诚的,欧悌甫戎却说这些人不了解什么是虔诚。
苏格拉底便认为欧悌甫戎知晓了虔诚是什么,可以帮助自己辩证没有亵渎神灵,于是再三请求欧悌甫戎为“虔诚”下一个定义。
对“虔诚”的定义:
定义1:“虔诚就是告发犯有杀人罪或盗窃庙产罪的人,不论被告人的身份”,
理由是宙斯曾经因其父亲不义而将其捆绑。苏格拉底认为欧悌甫戎对“虔诚”的定义并没有接触到“虔诚”本身。而只是举了一个“虔诚”的具体实例。
定义2:“神灵喜爱的就是虔诚的,神灵不喜爱的就是不虔诚的”。
苏格拉底顺着上文的“神与神之间也有仇恨”,开始说明:神与神之间的仇恨是分歧导致的,而一般的分歧如“大小、数量”方面容易解决,真正引起仇恨的分歧是那些无法通过数字比较得出的,如“贵贱、善恶”方面。所以,神灵的分歧也应该是由这些方面导致的。所以,对于某一些东西,有的神灵认为它是善的,有的神灵认为它是恶的,而神灵肯定喜欢善的、讨厌恶的。因此,有的东西是既虔诚、也不虔诚的,而处罚父亲在神灵中就是一种分歧。因此这个定义并无法区分什么是虔诚。
定义3:“神都喜欢让不义的凶手受到处罚,所以让不义的凶手受到处罚就是虔诚”。
苏格拉底赞同让不义的凶手受到处罚,但是关键在于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做了坏事,所以问题又回到了神灵判断一件事是“善”还是“恶”。
定义4:“所有神灵喜爱的就是虔诚的,所有神灵不喜爱的就是不虔诚的”。
于是苏格拉底提出了定义4,欧悌甫戎表示赞同。苏格拉底通过疑问“虔诚的事是因为虔诚所以被神灵喜爱,还是它被神灵喜爱所以虔诚”,指出该定义不正确。
苏格拉底帮助欧悌甫戎提出了一个假言判断“凡是虔诚的都是公正的”即“如果虔诚,那么公正”,虔诚是公正的一部分。所以需要找出虔诚是公正的哪一部分。欧悌甫戎借此提出了下一个定义。
定义5:“虔诚就是对待神灵的那部分公正”。
苏格拉底帮助欧悌甫戎阐明“对待”不是让神明变成照顾的对象,而是一种对神灵的侍奉。欧悌甫戎再次修改了定义。
定义6:“在祈祷和祭祀的时候,说一些、做一些神灵满意的事,就是虔诚”。
苏格拉底总结为“虔诚就是 向神灵送礼和索酬的知识”,接着询问神灵在作为仆人的我们中可以得到什么,最后话题又绕到了定义4。
个人杂感:
苏格拉底在全文一直在强调寻找一个“虔诚”的全同概念,即给“虔诚”下一个定义,如欧悌甫戎提出的“虔诚就是神灵喜爱的东西”。可惜对于欧悌甫戎的意见,苏格拉底都可以指出其定义本身的不完善,如对于定义2,苏格拉底指出了神灵特称时的矛盾,从而引出了定义3和定义4;或者指出其定义的外延与虔诚的外延并不全同,如对“凡是虔诚的都是公正的”这句话的反思。
在苏格拉底审视欧悌甫戎的定义过程中,苏格拉底对定义4反驳很有意思。苏格拉底首先提出疑问:“虔诚的事是因为虔诚所以被神灵喜爱,还是它被神灵喜爱所以虔诚?”在回答这个疑问前,苏格拉底先对喜爱做了一段解释:一件事如果是被动的,那么这件事的发生,不是因为它具有“发生这件事”的潜力,而是因为有一个主动者正在使它发生。就如我摔杯子,杯子是被动的,那么杯子碎了的发生,不是因为杯子可以碎掉,而是因为我摔了杯子;又如A喜欢B,B是被动的,那么喜欢这件事的发生,不是因为B具有被爱的潜力,而是因为A在爱B。苏格拉底在这里强调了事件的发生,而非强调事件可以发生的前提,就如杯子会摔碎的前提当然是杯子可以被摔碎,但是杯子摔碎这件事情的发生是因为我在起作用。
对于苏格拉底,这段解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出“神灵喜爱的东西是因为神灵正在爱它”,把这个结论中第一个的神灵喜爱替换成虔诚,就得出了“虔诚是因为神灵在爱它”,这就与欧悌甫戎承认“虔诚的事是因为虔诚所以被神灵喜爱,而非它被神灵喜爱所以虔诚”相矛盾,从而反驳定义4。
对于定义4,实际上,如果“神灵喜爱”和“虔诚”是全同的话,上述疑问的两个选择都应该成立。但是欧悌甫戎对于上述疑问只承认了其中一项,所以一开始他就自我否定了两者的全同关系,后面就被苏格拉底通过替换概念反驳了。
不过定义4就算正确,它也并没有达到苏格拉底的要求,因为定义4涉及到了哪些是所有神灵共同喜爱的事,而这些事无非也是从神话中得到的。苏格拉底一开始就反讽了自己正是因为别人信仰这种神话才被告到法庭,在《治国篇》中苏格拉底也表露要对神话加以审查,所以神话在苏格拉底眼中并非真理一般的存在,神真正喜爱的是何物我们无法得知,所以我们依然无法知晓什么是“虔诚”本身。
本篇以欧悌甫戎的离去草草结束,不过这也是标准的苏格拉底式对话。我们并没有找到“虔诚”的相,我们在对话中得知的只有“无知”,这也是苏格拉底对雅典公民的警示。全篇苏格拉底的回答都可以看做是对“自认为已知”的欧悌甫戎的讽刺,而受益的除了欧悌甫戎,还有正在阅读本篇的我们。我们看似以局外人的身份观赏着这些对话,实际上对话又将我们拉入这局思考中,让我们好似面对面与苏格拉底交谈,对书中苏格拉底的论述进行反思,又对自己的反思进行反思,这种不断自我反思的体验和看似已至真理却尚未达到的懊恼是苏格拉底留下的宝贵财富。
“虔诚”一词在无神论的社会是否还有讨论的必要?无神的今天有什么可以替代“虔诚”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性的标准?多元化已经使我不断偏向相对主义,柏拉图的理念虽然是对抗相对主义的最佳武器,但相对主义依然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所以戏说自己人格分裂。愿自己可以找到自己的信仰,像老师说的那样找到米诺斯迷宫的线头,走出人生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