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实”存在于不同的记忆的重合、错位与对立之中
本书由十七位北京四中一九六六至一九六八年毕业的老三届学生和一位一九七〇届学生撰写。这些当年的弄潮儿,如今虽已过花甲之年,但仍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认真清理记忆,力求复原这所百年名校在那个年代中发生的热点事件和自己置身其中的生活场景,即便各有不同的经历和当年的不同立场,但都在努力为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细节。
这是本书的封底文案。花两天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不禁要问,真是这样吗?
一点一点从头写吧。
1. 北岛与赵振开。书中,北岛与赵振开这两个名字都出现了若干次,且分工明确:封面署名“北岛 编”,回忆文章则署名“赵振开”。北岛是诗人,是编者,是这本书的发起人;赵振开是中学生,是亲历者,是回忆的书写者。这种泾渭分明的区隔还挺耐人寻味的,也十分有必要。
2. 少年凯歌。陈凯歌有一本书叫《少年凯歌》,我没看过,所以本书中的《青春剑》一文是我第一次读他的文字,字里行间颇有《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意思。陈凯歌对那段青春期的历史处理得颇为模糊,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并不点破,但对他人的观察和描写却是入木三分,譬如说他是这么写那些高干子弟同学的:
他们大多为父辈的业绩感到骄傲,以天生的革命者自居,自以为血统高贵,思想纯洁,堪当国家大任,热烈地向往辉煌的业绩。他们的性格大多傲慢、偏执、直率到咄咄逼人,有时又极天真。因对社会所知甚少反而把生活过度理想化,终日耽于革命的梦想而并不知革命为何物,反以追求真理的热诚鼓吹无知。
写文章,陈凯歌也真是一把好手。
3. 多重讲述。这本书本身及这本书的诞生,比书的内容本身有意思。十七位作者各不相同,不仅有不同的“出身”(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写Cultural Revolution中掀起轩然大波的《出身论》及其作者遇罗克),在当年也分属不同的派别,持不同的立场。于是,同一件事被不同的人讲出来,便形成了对历史事件的多重讲述。
4. 谁在撒谎?接上一条,对历史事件的多重讲述中,必然有互相印证和互相矛盾之处,那么,这些矛盾之处是不是就说明一定有人在撒谎?我觉得未必。因为记忆是靠不住的,人们身处历史的洪流之中,只会选择自己愿意去相信的那一个版本的历史,并将其看作真实。所以,也许有人在说谎,也许没有人觉得自己在说谎。
5. 北岛已经在《序》中将一切说明白:记忆往往具有模糊性、选择性及排他性,在这个意义上,没有所谓“历史的真实”,或者说,“历史的真实”存在于不同的记忆的重合、错位与对立之中。
6. 豆瓣上有人评价此书为“轻描淡写、文过饰非、推卸责任、死不悔改”,其实并不全面。诚然,是有一部分作者符合这四个说得很重的词,但是将他们的不同观点全部呈现出来,而不仅收录一家之辞,也正是这本书的意义。至于如何看待各位作者的观点,那是读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