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对妈妈辈的那套「养生之道」嗤之以鼻?!

我厌恶「养生」这个词,也许它被污名化了。最初也没有什么充足的理由,只是闻到几股坏味道。
首先是「不系统」,试问从养生节目中怎么能获得真知呢?这不就好比「想通过看 news 连播了解时事走向」一样吗?养生,就好比对人体这架精密机器调优。如果连机器的工作原理都不清楚,这不往坏里搞吗?
而第二个坏味道是「没有闭环」。凡是涉及人体的理论,只要没有涉及闭环调节,一律被我拍死。这是我从 @王立铭 的《吃货的生物学修养》里学到的。
养生的目标是什么?当然是活!得!长!一!点!啦。可怎么才能活得长一点?什么叫活得长一点?你总得先知道死亡的各种基础比率吧?
老妈六十大寿🎂那天,我给了她三个建议:一是重新学会玩,二是学会倾听小辈那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再就是远离那些高风险、高伤害的生活方式。我觉得,养生的第一原则是「不要伤害自己」。怎么会有人伤害自己呢?有的,比如我爸,大冬天的赤脚🦶🏻去山上⛰️踩鹅卵石,用背去砸树🌲,用淘米水、蜂蜜什么的自制面膜……🤦🏻♂️。
怎么才能知道是否会伤害自己?甚至什么是「伤害」?什么是「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从演化看,「病」是什么?病,不是简单的部件坏掉,而可能是某种预警信号🚨。比如,咳嗽本是一种防御机制,一种抛射异物的手段。如果着急上止咳药💊,也许就如同火警响了,不是去灭火🧯,而是把警铃🚨关了。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不要说没来由的所谓「养生之法」,就是有针对性的治疗,恐怕越有针对,越是南辕北辙。以前,只是隐约觉得生病😷应该扛一扛。读了这本书才找到背书:相信自然演化给出过答案,相信身体机能面对绝大多数冲击都有应对之法。
如果你没有时间读完整本书(这本书确实也有点枯燥),那么就看看第 15 章的「临床意义」[^chapter]一节吧。如果你从这本书中读出了「所谓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就是成本控制」,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我讲不了,也不敢说🙊。
[^chapter]: p275-279.
如果真有什么养生之道的话,那就是通过训练扩展应对死亡风险💀的弹性储备。物理世界也许是由杠杆构成的,而生物世界绝对是由弹簧构成的。千万别觉得这之中的道理是什么「中庸」。是「缓冲」,是「适应」的余量。当放大到「物种」尺度去考察,一个物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下的最优解未必是下一场考验的活解。∴离极端值远一点,也许能让我们活得更长一点。这里,强烈推荐 @冯雪 的「给忙碌者的心脏医学课」。
正值新冠肺炎读读这本书,愤慨也好,感动也好,无奈也罢,我们在热泪盈眶地为逆行者祈福的同时,更应记得人类的渺小。正如 Trudeau 医生的墓志铭所书
>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