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放大镜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之前学历史,看历史,总习惯看大局观,一看几十上百年,甚至过千年的历史。寥寥数句话概况了一个阶段的情况,但这次算是经历了一次“自身的微观看历史”,基本上是感受了以下2年时间里面蒋的内心世界。蒋或许不是一个好的军事家,也或许不是一个好的决策者,但至少他在对日妥协态度上、对二战未来局势走势上还是具备较为领先的战略眼光。
开篇针对德国闪击波兰,这份声明该怎么写,怎么发,发还是不发,从字字之中可以感受到蒋内心世界的挣扎于纠结。夹在苏、美英之间难以取舍。鱼和熊掌明知不可兼得,但又都不想抛弃,难。
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述蒋对德国攻击苏联的预判,德国进攻苏联是12月18日,蒋在超半年前预判时间是在12月21日前后,相当超前的战略预判。但篇幅过大,有特意找一个点使劲描述与夸赞之嫌。
蒋对日本是否攻击东南亚的判断也超出英美的预期,总结起来我个人觉得蒋看透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所以才会对日本的战略决策有着清晰的判断,也是他坚定抗战到最后的决心所在。
蒋认为日本的民族性格弱点“倭人气短量窄,事尚彻底,非生即死,绝无对弱者中途妥协与让步之理,故其侵华亦绝无停止之理,此为其优点,实亦为其弱点也”。
书中有一段1941年11月东京军政高层联席会议针对是否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讨论,会议上大藏大臣贺屋兴宣问首相东条英机:两年后,日本能否战胜美国?东条英机回答:统帅部能负责任阐明的范围只限于开战后两年内有胜利把握,第三年以后则无法估计。”
面对国家生死之战,只考虑两年,第三年不知道,然后他们就干了。两年后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领导人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
倭人气短量窄,事尚彻底,非生即死。性格决定命运。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喜扬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