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之道

这本书让我对放生、吃素有了新的见解,maybe有一天吧,我也会走上这条路。最近在尝试过午不食,今天第四天,加油~
本书不仅涵盖了“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样的终极命题,也包括了对治负面情绪、处理人际关系这些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对于有兴趣了解佛教的读者,《寂静之道》也完整地介绍了因果、缘起等基本理论以及修行的内容、方法,并解答了在学修佛法的过程中常见的疑问和误区。修行就是修心,完善自我的同时也增长了帮助他人的能力。
@ 大乘则是进一步认识到轮回、涅槃皆为浮想,众生因为妄想、执着而痛苦,由此生起无伪大悲心,希求所有众生断尽无明、究竟解脱。 @ 无论生活际遇如何,我们都要发愿活得快乐。快乐的人生从接受缺憾开始,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对自己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 @ 学佛是用来观察自己的,不是用来观察别人的,要管好自己,不要总看别人的过失。一切外境只是自心的显现,心清净,外境自然清净 。 @ 学佛是用来观察自己的,不是用来观察别人的,要管好自己,不要总看别人的过失。一切外境只是自心的显现,心清净,外境自然清净 。 @ 我们还是应该尽己所能地提供帮助,让贫穷的免于匮乏,让生病的得到照料,让孤独的得到关爱,让被蔑视的得到尊重,让受冤的感到被理解,这是菩提心的一部分。 看到苦难的景象,不要马上把头扭开,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去体验其中的痛苦,并尽己所能地伸出援手。流浪的动物、街边的乞丐、受灾的人群,都可以成为修悲心的对境。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对于大乘修行人,无论善缘恶缘,到眼跟前都是同证菩提的缘。
@ 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己的执着,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我们首先应该检视的是自己。 正在经历的痛苦不仅完结了一段旧的因果,还会成为新的善因,开启一连串正面的反应 。 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困惑、傲慢,我们就必定感受痛苦。 @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无论贫富强弱,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要经历这八种痛苦。 经历苦难的意义不在于经历本身,而在于启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集谛苦谛的目的正是引导我们去观察生命的苦难缺憾,了解其表现和成因,从而生起信心和勇气去实践对生命更广、更深层面的探索,实现生命的升华。 @ 无常粉碎了我们对安全感、确定性的幻想,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脚下随时可能踩空时,便本能地想抓住什么,这就是执着的由来。而我们想抓住、想依靠的东西本质上却是抓不住、靠不住的,痛苦便由此产生。 @ 一般人面对巨大的痛苦,往往怨天尤人,焦躁恐慌,或心灰意冷,好的学佛人因为懂得因果,懂得承担和化解,所以能以一颗坚强而平淡的心去面对。必须承受的,就勇敢去承受;能够转化的,就努力转化。
生活是一场没有彩排的现场直播,演成什么样都是自己担当,生命这出戏,短暂而无法重来,我们的人生因而要过的有意义…… 轮回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停下来。遇到情况不立即被情绪淹没,而是看看自己的反应,这就是改变。
科技和物質只能滿足一些感官的需求,無法滿足精神需求,解決精神層面的煩惱。人對物質很容易厭倦,沒得到時不甘心,千方百計去爭取,一旦滿足卻又立即生厭。一個人如果沒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生活很容易就陷入這種不甘和厭倦的循環,導致內心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空虛。真正的信仰能幫助排遣負面情緒,保持生活的平衡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