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本书也能刷到8.4分?

先说结论,感谢多抓鱼还能掏17块收这本书。疫情一结束,这本书最好立刻就能从我家消失!
一星给出版社精美的包装,一星给作者貌似为了这本书还是读过一些材料的。
翻开此书,除去前面的例行吹捧,进入正文第一章,阅读体验就让人有些微微不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作者读书不多,口气却是不小。各种轻佻的定义和结论层出不穷,最荒腔走板的是,蒙古人最仇视女真人,而不是很仇视契丹人,居然是因为女真人和蒙古人不是一个人种。这是哪个生物老师教的历史。看到这句话的一瞬间,我不禁很恍惚,我真的是在看一本历史题材的标榜自身很严肃的读物?
此书越往后读,就让人忍不住想跳起来批驳一番,但是受过的教育告诉我,不把书读完就开骂,确实对作者的劳动不太尊重,些许问题还是等看完了再说吧。现在我看完了,我不得不为我在此书上浪费的时间表示很是愤恨。虽然疫情期间出不去门,但是为了一本书生气还是很影响我抗击疫情的心情的。这种书居然也能出版?真是什么人都敢写书了。
此书第一次让我崩溃是看到第38页,为了童贯同学的出场,作者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居然郑重其事的加了本页唯一一个注释,短短七个字“出自《宋史 宦者传》”。我想作者是不是还沉浸自己是在写一本严肃历史著作的幻想里。稍微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会不知道童贯?退一万步,既然想加注,能不能稍微认真对待一下注释。对比一下茅海建先生的一些历史类科普著作,哪一个注释不是详尽的占尽篇幅。不需要加注的地方绝对不加,需要加注的地方不厌其烦。当然,把他抬举到与茅先生对比,实在是我的大不敬。再对比书评区某些人把此书类比的《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吧,克劳利同学的哪个注会只写个出处?要我说,是不是还不如写出自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
从第38页开始,我发现作者的坏毛病一发不可收,同一材料的不同故事被不厌其烦的翻译成白话文引用,毫无例外地,同一个材料能够在同一页被加注3到4处之多。每一个注都绝不超过10个字,而且整齐地只写“出自某某书”。我开始有点理解作者了,他是如此迫不及待地希望读者知道他读过这几本书啊。然后呢,你又不是在写一篇读书笔记。你是要出书骗人买书的。更何况你这书就完全是你阅读过的材料的白话翻译堆砌,连一篇合格的读书笔记都算不上。
为什么说连读书笔记都算不上呢,因为作者在读完各种材料后就开始不经过大脑的进行古文翻译白话文的堆砌。翻译的生硬程度不提,关键是读书不经大脑,各种惊悚材料都能引用,也敢引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比如说,本书为了论证第二次汴京之围时宋军士气还是高涨的,居然真的认为有两个宋军士兵英勇孤身下城,击杀5,60名金军士兵。连金庸都不敢这么写的段子居然能够堂而皇之的摆在这里,能不能稍微动点脑子。
如果说引用材料不认真可能是态度不认真,那么既然要写汴京之围,金军到底有多少人啊?我发现从头至尾就是一笔糊涂账。因为作者是根本就没有动过脑子。一会儿在哪座城池下损失数千人,一会儿在哪座城池下损失近万人。好嘛,敢情宋军是胜利胜利再胜利之后持续转进的国军,金军个个都是杀不完的金军,因为死了这么多人之后的金军,还有几十万人呢。看来数学也是体育老师教的。看到最后我是没明白,到底这仗是怎么打的。
正经事说不明白,野史杂闻倒是能拿过来凑成一章,群众们喜闻乐见的女性遭遇也能单独成章。张邦昌也能成为民族大英雄。总算作者还有点敏感性,没把秦桧也洗白。
看完此书再翻看豆瓣推介的本书简介,作者的野心我没看出来,眼高手低的帽子是肯定跑不掉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