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荐书】《宫女谈往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宫女谈往录》 ——@陈学军推荐
这是一个晴朗的冬日,我独自漫步到颐和园—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冬天的颐和园寂静而清冷,冰封的湖面上覆盖着薄薄的白雪,古树上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摇曳。这样的环境最适合独自一人来享受,因为可以让心安静下来,进入读书和沉思的境界。
在古色古香的茶楼里坐下来,没有别的游客,伴着桂花茶的清香,我打开带来的金易著的《宫女谈往录》(以下简称《谈往录》)细细品味。
作者金易老先生祖籍汉军旗,194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有深厚的文史学养。在凄风苦雨般的四十年代的北平,金老结识了一位老宫女,他尊敬地称她作“何妈妈”。这位何妈妈年轻时被称作“荣儿”,从十三岁入宫贴身侍奉慈禧前后长达八年,后来由慈禧指婚,赐给一个太监。在丈夫死后,先后遭遇日本人、地痞和警察的残害,晚年只落得当佣工度日。
在何妈妈在金老家当佣工的几年时间里,金老请她详细讲述了她当宫女时的经历和见闻,大致可以归纳为三条主线:一、宫女的生活;二、慈禧的起居;三、光绪的轶事。

老宫女娓娓道来的故事既详细、生动又真实,是弥足珍贵的史料,其历史及文学价值不亚于著名的《德龄公主回忆录》。
金老的文字语言流畅,在平淡中透出深沉、大气的底蕴。作者感情真挚,正像杨乃济在序言中所说的,“文字间洋溢着对弱者的同情,对人间不平的愤懑。从先生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那与笔花同在的大滴大滴的滚滚热泪。”
《谈往录》是以那拉氏晚年生活为中心,反映她穷奢极欲的宫廷享乐,从宫女讲述的慈禧的生活细节中,“可以领会到封建统治者等级森严的残酷制度”,其实质就是少数人剥削压迫多数人,就是把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一个特权阶层)的利益置于民族或国家利益之上。
在这种本质之下,书中也讲述了慈禧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性,例如既有对珍妃的仇恨和冷酷无情,也有对太监、宫女不时表露出的温情的一面。这些描写比某些脸谱化的定性让人觉得更加可信。
老宫女讲述中的光绪皇帝既是一个极为正派的人,又对自己所挚爱的珍妃一往情深,对爱情忠贞不渝,让人对这位命途多舛的不戴枷锁的囚徒皇帝产生出深刻的同情和由衷的敬佩。

同样值得同情和敬重的还有那位老宫女,虽然她的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但直到晚年她仍然保持着做人的高贵,无论谈话、举止动作,还是为人处世各个方面,都值得人尊敬。
书中有一章描述庚子年间慈禧仓惶逃离北京,一路上没吃没喝的窘况,以及荣儿在西行路上舍生忘死、尽心侍奉主子的故事,让人印象尤深。荣儿不愧为“义仆”,用金老的话,“她确确实实是个奴才,但她有为人的道德!”
今天距离慈禧作威作福的大清国之寿终正寝已经接近一百一十年,离“白头宫女诉说慈禧旧事”的时代也超过一个甲子,物换星移,现在读这本书,的确已有隔世之感。
望着窗外白雪皑皑的昆明湖和依然耸立于万寿山之上的巍峨的佛香阁,这些在书中也曾由荣儿描绘过的景色,终于物是人非了。
我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进步了的时代,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苦难之后,中国人才终于站立起来,有了不做奴才的自由。但是,我也清楚地知道,中国是一个封建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家,国家在外表上的现代化并不表明各种制度和观念已经彻底摆脱了封建专制的桎梏和愚昧无知的状态。
只有始终追求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和坚持真理,我们才能避免落入成为权力的奴才或者金钱的奴才的可悲命运,
才有可能一步步接近自由、平等、博爱和文明、公平、正义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