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个译本比较好?——横向比较九个不同译本的同一段翻譯

这本书目前有许多译本。到底应该选哪一本比较好呢?我会在这里横向比较九个不同译本的同一段翻译。
想直接看结论的话,您可以跳到全文结尾。
原文——



张俊贤 譯 (2017)——
第一组为顺从型,体现出的所有特征都符合“接近人”的特质。他表现出对爱与认可的强烈需要以及对“伙伴”——朋友、恋人、丈夫或妻子的格外需要。“这些人是用来实现生活中的所有期望,承担善与恶的责任的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成功操控这些人为自己服务。”这些需要的特征与所有神经症的倾向一样;也就是说,它们是强迫性的、不加选择的,一旦没得到满足就会引起焦虑或抑郁。它们没考虑到我们所讨论的“其他人”本身的价值,以及个体对这些人的真实感受。……那么很显然,其他事物的真正本质对她来说并不重要,除了那些可能有攻击性的东西,因为她越是害怕它们,它们的“爱”就显得越重要。总而言之,这种类型的人内心想被喜欢、被追求、被渴望、被爱恋;需要被认可、被欢迎、被赞许、被欣赏;想被需要,希望自己对他人,尤其是某个特定的人来说很重要;想被帮助、被保护、被照顾、被指引。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成功操控这些人为自己服务。” 这个翻译实在是高深啊,「这些人」和「他们」的关系我百思不得其解。】
【“个体对这些人的真实感受”。「个体」太模糊了,没有英文我不太能很快反应出来「个体」到底是指谁。】
李娟 譯(2016)——
第一种是顺从型人格。这种人格的人会很明显地表达出对喜欢和赞扬的需求,可以说所有“亲近他人“的特点,在他身上都有所体现,此外,他最需要的就是一位“能够控制他,也能帮助他判断对和错,还能让他生活中的所有希望都得到满足”的伙伴,至于这位伙伴的身份,不论是爱人、丈夫、妻子还是朋友,都没有任何问题。这些需求求和别人的价值没有关系,和他对别人的感觉也没有任何关系。……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41969322/
同一譯者,台灣:小樹文化版(2019)——
第一種是順從型人格。這種人格會很明顯的表達出對喜歡和讚揚的需求,可以說「親近他人」的所有特點,都在他的身上體現。此外,他最需要的是一位「能夠控制他,也能幫助他判斷對和錯,還能讓他生活中所有希望都得到滿足的夥伴」,至於這位夥伴的身分,不論是愛人、丈夫、妻子還是朋友,都沒有問題。這些需求和他人的內在價值沒有關係,和他人對他的真實感受也沒有任何關係。 順從型人格最重視的就是和他人共同的情趣和愛好,至於和他人不同的地方,他才不在乎呢。這種情況,就是需求本身具有盲目性所造成的。他也會誤會別人,但是這種誤解的根源來自於他的強制性需求,根本不能用來說明他是一個無知、愚蠢的人,也不能說明他的觀察力不足。這種情況,可以在一位患者描繪的畫面上呈現:她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個站在畫面正中間的小嬰兒,周圍被一群奇怪又危險的動物包圍著,有正圍繞著她飛來飛去,似乎想螫她的大蜜蜂;還有一條似乎打算咬她的狗;另外,還有一隻想要抓她的貓;最後,還有一頭看起來想要用角頂她的牛。而這樣的狀況,讓她覺得很無助。 很明顯的,對患者來說,他人的真實本質並不重要(除非是那些更具侵略性、更可怕的人),對他們來說,他人的「喜愛」才是必要的。總之,別人的喜愛、需要、思念和愛,是這類型的人所需要的;感受到他人的接受、歡迎、讚揚、佩服,也是這類型的人所需要的;別人的重視,特別是某個人的重視,也是這種類型的人所需要的;最後,別人的幫助、保護、照料和教導,同樣是這類型的人所需要的。 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832323
【台版神奇地把「他对别人的感觉」改成了「他人對他的真實感受」,我还能说啥?黑人问号…… 】
【(除非是那些更具侵略性、更可怕的人),對他們來說,他人的「喜愛」才是必要的。——这也是神译了。中学英语语法,麻烦回去补一下……】
郑世彦 譯 (2019)——

【有意思的是,雖然譯者在譯序中提到了王作虹的譯本,但卻沒有參考王譯“替患者穩操勝券”,還是譯成了“完美地操縱他”。看来这一句的翻译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了。】
【affection翻译成「情感」显然不够。「事物的”情感“」就更让原文的意思更加晦涩了。】
【本来,作为最新的译本,大可以参考所有过往的译本,译者在译序中也是这样写的。带着这样的期待,读到这段译文,说实话,我是失望的。】
(译者的译序见: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203783/ )
武志紅 譯 (2018.6)——
……他的这些需求和对方自身的价值无关,也和对方对他的真实感受无关,很符合神经症的共同特征:强制性,盲目性,一旦受挫又会感到焦虑和沮丧。无论表达方式有多不同,这些需求的核心,都是对依附感和归属感的渴求。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89219367/
【对方对他的真实感受:……】
杨立华 译(2015)——
第一组是顺从型人格。有这种人格的人会表现出所有“亲近人”的特质,他对喜爱和赞赏有明显的需求,尤其需要一位“同伴”,可能是一位朋友、一位爱人、一位丈夫或者一位妻子,“这位同伴会满足他生活中的所有期待,会帮助他决定善与恶,其首要任务就是操控他”。这些需求具有所有神经症倾向的共同特征,那就是都是强迫性的、盲目的,并且受挫后会激起焦虑或者沮丧,它们几乎与“他人”的价值以及他对“他人”的真实感受无关。尽管这些需求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有变化,但它们都围绕着对亲密关系和归属感的渴望而展开。由于这些需求本身具有盲目性,所以顺从型的人总是喜欢强调他与别人在性情和兴趣上的共同点,而忽视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他对别人的误解不是因无知、愚蠢或者缺乏观察能力引起的,而是由他的强迫性需求所决定的。就如一位患者描绘的画面那样,她感觉自己像一个被奇怪而且危险的动物所包围的婴儿,她就站在画面的正中间,渺小而无助,一只想要蜇她的大蜜蜂绕着她飞来飞去,还有一条要咬她的狗、一只想抓她的猫和一头想要顶撞她的牛。很显然,这些动物的真实本性并不重要,那些更具攻击性也更令人畏惧的正是这位患者最想要获得的“喜爱”。总而言之,这种类型的人需要别人喜欢他、需要他、想他、爱他;需要别人接纳他、欢迎他、赞赏他、钦佩他;需要被他人重视,尤其是被某一个人重视;需要他人帮助他、保护他、照顾他、指导他。
王作虹 譯 (陈维正 校)(1990)——


【“正是患者最需要其温情的”——妙笔生花!】
【終於,引號內只有「親近」這兩個字,沒有「人」了。】
【比如那个女患者把自己画成……——原文并未如此。一个男患者完全可以画一幅女婴图。】
温华 译(2018.3)——

http://e.dangdang.com/pc/reader/index.html?id=1901115786
【終於,引號內只有「親近」這兩個字,沒有「人」了。】
【「讨其喜欢」似乎稍稍有点过了。小女孩似乎没有讨动物喜欢的能耐——假如译者真的把other beings理解为「生物」的话。相比之下,我更偏爱王作虹的“最需要其温情”,恰如其分,不增不减。】
林薮 譯 (2018.12)——
第一组是屈从型,显露出“亲近”人的特征。他有着明显的对温情或者赞赏的需求,对“伙伴”也有强烈的渴求,这个伙伴可以是一个朋友,一个情人,一个丈夫或一个妻子。“患者对生活的所有希望都能通过他来达成,同时他还可以帮助患者决定善恶,替患者稳操胜券是他最主要的任务” <脚注:"节选自卡伦·霍尼1942年版《自我分析》一书,由W·诺顿图书公司出版。——译者注"> 。在此提到的需要具有强迫性、盲目、受挫后会焦虑或颓丧的特点,这是一切神经症趋势所共有的特征。这些需要所产生的作用,与和患者相关的“他人”的固有价值无关,与患者对他们的真实感情也无关。
……
有的患者会创作出这样的一幅图画:他或她把自己想象成被模样奇怪的凶残的野兽牢牢围在当中的孩子。比如有一个女患者将自己画在图画中,给人很渺小、可怜的感觉,还有一只大蜜蜂围绕着她飞来飞去,想要叮咬她,一只猫试图抓挠她,一只狗想撕咬她,一只牛想用角顶她。很明显,哪些动物在这里出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中间最有攻击性的,便是患者最想从其身上获取温情的。这种类型的人需要的是别人喜欢他、爱他、需要他、接受他、佩服他、赞美他、欢迎他、关心他、帮助他、保护他……
http://m.zhangyue.com/readbook/11721476/1?p2=109829&showDownload=1
【显然,林译参考了王译。与王译相比,在语句组织上,林譯有颇为不俗的调整。】
【引號內只有「親近」這兩個字,沒有「人」了。但缺憾是少了「所有」兩字,此外,王译的「表現」也比「顯露」更白話一些。 “表現出所有「親近」人的特征”可能會更好吧。 】
【對溫情和讚賞的需求】
【「这些需要」就很好了,原文也是如此,为什么要「在此提到的需要」呢?不太懂。或者「上述需要」如何?】
【与和患者相关的“他人”的固有价值几乎(almost)无关】
【比如有一个女患者将自己画在图画中,——原文并未如此。一个男患者完全可以画一幅女婴图。】
【哪些动物在这里出现并不重要——这句译者走神了?】
【另外,脚注内容是原注,不是译者注】
小结
綜合來看,王作虹、温华、杨立华、林薮都可圈可点。最出色的可能是温华,几乎没有错误。
再来看以下这段,我们会发现,林薮相对而言稍有失色。其他三位旗鼓相当。温译晓畅非凡,在还原汉语习惯,转为短句表达上尤其出色。杨译稍稍更精准一些。


王作虹:

【第一句话,把原文的意思翻漏了一丁点。】
林薮:
2 根本冲突
一般而言,人们总是低估冲突在神经症中起到的作用。因为它们不易被发现。之所以不易被发现,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冲突处于无意识中,还有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神经症患者往往总是对其矢口否认。这就要求我们留心冲突的迹象,前文所举示例就有两个特别明显的要素证明了冲突的存在:工程师的倦怠和设计员的偷盗。直接或间接的冲突导致了种种神经症症状的出现,一旦出现神经症症状,即表明了冲突的存在。人的焦躁、苦闷、彷徨、木讷、无助等状态都因未被解决的冲突而产生,我们会逐步看到它们的影响。而理解了问题产生的根由,也就能把关注焦点从紊乱的表象转向紊乱的根源,虽然我们还无法知晓根源的确切本质。
相互矛盾是冲突的另一个表现。上文第一个案例中的工程师虽确信自己遭受不公,却不反驳;第二个案例中重视友谊的设计员却在缺钱时去偷朋友的钱。其实,患者也是有可能察觉到自己的反常行为的,可更多的时候,他们察觉不到这种相互矛盾,但这在观察者眼中却是显而易见的。
【detachment似乎不是无助吧。。。】
温华:

杨立华:
第二章 基本冲突
冲突在神经症中所起的作用远比人们通常所认为的要大得多。然而,要发现这些冲突却并非易事,部分原因在于它们主要存在于无意识中,但更多的原因是在于神经症患者往往千方百计地否认它们的存在。那么,哪些迹象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冲突是存在的呢?在前一章引用的两个例子中,冲突的存在是由两个很明显的因素表明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最终产生的症状,在第一个例子中是疲劳,在第二个例子中是偷窃。事实上,每一种神经症症状都表明有冲突存在,也就是说,每一种症状几乎都是冲突直接或者间接的产物。我们将会逐渐看到未被解决的冲突对人们有什么影响,它们是如何导致焦虑、抑郁、优柔寡断、惰性、孤独等状态的。对因果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将注意力从表面的紊乱转向它的源头,尽管我们还不能揭示根源的确切本质。
另一个表明冲突存在的标志是自相矛盾,比如在第一个例子中,我们看到那位工程师虽然认为那件事不对,于他而言很不公平,但是他却没有反抗;在第二个例子中,一个高度重视友谊的人却从朋友那里偷钱。患者有时也能够意识到自己这种矛盾的表现,但更多的时候,他却对这种矛盾视而不见,而一个毫无经验的观察者却会觉得那是显而易见的。
【加粗部分是杨译胜于温译之处。】
结论
仅基于上述两个片段比较,个人推荐以下三个译本:
温华、杨立华、王作虹。
(温华、杨立华,作为近两年最佳的译本,孰优孰劣,见仁见智。个人觉得,都可以参考。仅仅就上面两段比较来看,也不好断言。王作虹作为最古的本子,难免有些疏漏,但部分独树一帜的翻译仍经得起推敲,可供参考。)
P.S.假如豆友手上还有其他譯本,或是上述译本里值得讨论的地方, 不妨一起在下面讨论。
假如您觉得我的分析,节省了您的时间和精力、让您得以更好地享受阅读的话,可以给我小赞赏哦~
也是为我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英语技能给予鼓励,让我以后写更多这样的评论,为大家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