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不再怕“一条道走到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樊锦诗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毕业实习时被安排到敦煌,毕业时被分配到敦煌。她和丈夫彭金章两地分居,她独自经历了敦煌文物研究所的艰苦环境——土房子,交通不便、只有碱水,医疗条件差,也经历了与家人分居的十九年,其间孩子得不到良好照顾,父亲被迫害去世前也未能见到最后一面,后丈夫彭金章放弃自己的事业调至敦煌,主持了莫高窟北区考古,做出重要贡献。
敦煌石窟分为莫高窟、敦煌西千佛洞、榆林窟三处,自公元366年至14世纪,持续千年的建造,造就了目前保存的800余个洞窟,5万余平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和5万多件文物。
石窟形式多样,有佛教徒禅修的禅窟、礼佛的殿堂窟、保存有巨大佛像的造像窟等等。敦煌在通西域的必经之路,历史上又经历了多个政权,故敦煌壁画的绘画风格多样,内容也不止表现佛经内容,更表现了千多年间人民的农耕、商业、军事、艺术等活动。堪称一部画上的千年史。后因明朝嘉峪关闭关,百姓迁至关内,莫高窟渐渐荒废。直至1900年,一位道士发现了敦煌藏经洞,洞中藏有五万余件文物。此消息被而西方探险家得知,他们先后来到敦煌,“购买”经卷和画作,粘走壁画,致使大量珍贵文物流失至世界各国。
书中写到,1904年,藏经洞文物被西方劫掠前,甘肃布政使曾命敦煌县令将文物就地封存,但敦煌县令为自己升迁,将王道士送自己的经卷贿赂上级官员,这才导致发现文物的消息公诸于世。
1944年,在于右任和历史学家向达等有识之士的奔走倡导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文物保护工作得以正式开展。研究员们清理了洞窟里的积沙,拆除了土炕,修建围墙和安装窟门以预防破坏和偷盗。他们对壁画进行临摹,加固洞窟所在的山崖。为了减少风沙对石窟的侵害,工作人员研究防风治沙办法——修墙、铺石子、安装防沙网、种植合适的植物……
书中两次提到,文革时研究院48个人分成了16派,但在一件事上十分默契:不把武斗引进来,保护好文物。这使得莫高窟在文革期间未遭到任何破坏,堪称奇迹。
天气和石窟本身也会对壁画产生破坏,工作人员使用“脱盐”、注射黏结材料等方式加固壁画,安装传感器和监测石窟内外以及周边环境,以掌握游客人数变化对石窟的影响,预防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对文物的破坏。
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众多机构开展合作,交流人才,研究文物保护和修复方案。将壁画等文物资料数字化,以期永久保存和用于研究展示。针对游客,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在莫高窟保护区外13公里建成,这里既可观看介绍敦煌的数字电影,又有游客需要的购物餐饮等服务设施。数字电影在高清影厅和近乎身临其境的球幕影厅循环上演,既利于观众了解敦煌,又平衡了景区参观人数。数展中心与窟区间以大巴连接,杜绝了之前游客拥挤的现象。所谓功夫在诗外,这就是了吧。
对于“敦煌的女儿”的赞誉,樊锦诗先生说,这是一个人的命。她在敦煌待得越久,就越离不开。她在艰苦条件下为了文物保护殚精竭虑,为留住人才将自己的房产半卖半送,为阻止敦煌随旅游发展被破坏而奔走呼告。说是命,不如说是信念。
樊先生说年轻人有三条路,黄道、白道和黑道。黄道是做官,白道是发财,黑道是做学问。到了敦煌,只有黑道一条可走。樊先生传承了老先生们的精神传统,也影响着后来人。她于古稀高龄完成《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现在仍然守护着莫高窟。樊先生说,她的一点成就是沾莫高窟的光,而莫高窟有樊先生,也是幸运的。
此书从策划至成书历时四年,最初是录音整理的20万字,之后作者在其基础上丰富了20余万字,才得到了今天成书的13个完整部分。书稿5月底完成,10月出版。基本一出版我就买了(电子书)。我这么浮躁的人,这本书读得很艰难,读完后写也不知从何写起。但是很庆幸自己读到,除了对一直敬佩的樊锦诗先生更加了解外,也对敦煌有了更深的认识。另外,在这些甘于钻研奉献的人和书中描述的宏大石窟群面前,觉得自己更渺小了。
我觉得一个人活着要有一门深入去做的事情,有坚持,有奉献,这三点上,樊锦诗先生都是典范。很开心遇到这本书,我想试着去找属于自己的“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