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扯兩句……微讀3.20

由於最近的Llosa風波,在豆瓣上西西的這本兒《傳聲筒》被理想國“趁機”推了出來,然後我又恰巧看到,所以在它有可能被撤的情況下,將其擺上了書架,“趁機”也看完了它…… 這本兒讀書筆記是一位優秀的當代香港女作家西西以自己的風格對西方文學進行改寫的大膽嘗試。其中有馬爾克斯,Llosa,米蘭·昆德拉,伯爾的經典作品。讀完感覺還挺有收穫的哈哈。 開頭解釋了一些看來尤為重要的問題…… 關於原作翻譯與讀者欣賞的問題: 世界上有那么多婉转悦耳的夜莺,希腊的夜莺,波斯的夜莺,因为我们是聋子才使它们成为哑巴。这是人类的悲哀。
關於原作原文、譯文與讀者誤讀的問題: 误读不断产生新的趣味和意义,各人有各人的误读,每一个人都从原作中创造自己的宇宙。 此外我還摘錄了書中卷一、卷二中一些有意思的話…… 馬大爺與大鬍子的趣事,以下: 卡斯特罗的古巴,人们有说话的自由吗?大胡子当然读过《独裁者的秋天》[《族长的秋天》],他会反省吗?文学作品可有令暴君觉悟的力量?加西亚·马尔克斯只说:我刚要告诉他该怎样治理古巴时,他就会告诉我该怎样写小说了。
以下來自《聖煙》一節: 又比如电影里常常有一名女子,拿起一支雪茄放在耳边转转。这一动作,真是胡搅,他说,雪茄可以辨颜色、闻气味,至于听,那是什么也听不出来的。
以下來自《黑洞和白洞》一節: 有刊物向安德烈·沃兹涅先斯基提问: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中哪些传统与您接近?他回答说:我不认为与文学前人接近会对作家有益,“近亲婚姻”将导致绝种。
以下來自《福樓拜的鸚鵡》一節: 为什么作品会驱使人们去追寻作者?书本不是已足够了吗?读一本书,读完了不就可以算数了么?为什么还要去发掘作者的一切,难道文字本身还有所欠缺?
以下來自《不可承受的輕》一節: 人生既然充满那么多的“偶然”,因此,生命就显得更不坚实。 在许多事件中,人面临抉择,可是作出的取舍,往往是即兴的。人的一生就这样奇异地过去了。 人的“存在”中的“轻”,是昆德拉不能忍受的“媚俗”,是各种花哨的谎言,自欺欺人的行为和态度。
卷三部分為詩的解讀,很有意思,值得研讀。(雖然這句話很短,但我認為這一部分很值得看一看……) 卷四部分拿出整整一章結合《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的第一章譯文實例來講Llosa的寫作手法以及再加上附錄附上的Llosa的本作品的譯文,足見西西對這位作家寫作技巧的欣賞,摘錄一點兒(結合例子來講的部分就不摘了……): Vargas Llosa以“结构写实”手法著名。这次同样以多角度、多声道的结构组织小说段落,叙述者以采访方式透过不同的人追溯玛依塔的身世。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对话,交织成一幅富丽的文字花毯。(卷一部分) 把不同的场景聚合并列,是Vargas Llosa空间浓缩的手法,面貌清晰,层次分明。至于他运用的时间浓缩手法,可能不易得到一般读者的注意,甚至被忽略了。 Vargas Llosa的作品,结构上总是各有特色,而又切合要呈现的现实内容,难怪论者称他为“结构写实”的典范。这是他和其他大部分拉丁美洲作家的分别,他们擅长魔幻写实,而巴加斯·略萨的作品,并不魔幻。
最後還想說一句: 怕什麽“誤讀”,順其自然,只管讀下去,為“誤讀”乾杯,祝咱們“誤讀”愉快,有了分歧,討論,順勢而為,接著讀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