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乜野

作者扶霞是英国人,剑桥毕业后做了个不喜欢又下不定决心舍掉的无趣工作,90年代中旬拿着奖学金来中国念书,“不务正业”爱上了川菜,从爱吃变成爱做,交了无数厨师朋友,最后索性去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正儿八经上了课,把自己变成了个盖章认证的川菜厨子。
写吃的部分真的是活色生香,画面感满满,而且非常逗趣,看得出来对吃是真的热爱,后期作者自己也感叹基本是中国吃货思维,看到什么先想到这东西好不好吃。
很同意作者关于“食物带来的愉悦让人民在人生与事业遭受挫折时找到了移除避难所”的观点,饮食男女,人之大欲,食物的慰藉可以解乡愁思亲念友,人生实苦,但酸甜苦辣咸的五味后都是满足的笑脸。作为大写的吃货,开心要吃点好的庆祝下,不开心要吃点好的舒缓下。中国人对吃的热爱,从这些年吃的纪录片有多火爆便可见一斑了。
更不要提,吃是体验一方风土人情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了。就如同作者所说
“如果想在不同的文化中来一场真正的冒险,就得丢掉过去的桎梏。你要跟那里的人们分享食物”。
四处走的时候,最爱吃当地的东西,自由行必然是吃的攻略和玩的攻略各来一份,地图上标好,再交叠起来。甚至去景点是为了消食,好吃下一顿。西安的馍、新疆的馕、厦门的面线糊、台湾的卤肉饭、杭州的茶点、香港的早茶、四川的火锅、上海的小笼包...
吃之外,必然还有作者所思所想,见证中国这些年的逐渐开放、富裕、旧貌换新颜的另一面是淳朴被傲慢和显摆掩盖。早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更多是物资的匮乏和无奈,而后吃野生吃稀奇就变成了只选贵的来证明身份,是急于证明又不被承认的尴尬窘迫,做的人自以为是,看得人要么不明就里,要么暗地嘲笑。也许再过十几二十年,大家不用招摇过市直起来的腰板,会吃得更忠于口舌,届时扶霞再来中国,写一本关于中国美食的书,情境又会大有不同了。
后记里,能在英国家里的花园平静吃掉偶得的菜虫的扶霞完成了自我认知:
不再只是个具有冒险精神的英国旅人,在异国他乡为了拉拢和讨好本地人而硬着头皮吃一些我不愿吃的东西。旅居中国这么多年,我和我的口味已经有了深刻的变化。
扶霞的口味变化确实是因为旅居中国多年,然而也并不能代表中国口味,这个自我认知也并不是对所有中国人饮食习惯的概述。毕竟只吃鸡鸭鱼肉蔬果的中国人还是大多数,只能说中国非常非常大,整体来看阈值高,但中位数依然是常规那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