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霾中那碗发光的特浓鸡汤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之前冲动,把无聊时候加在购物车的90+本书全部买下来了。找书时候往下滑突然发现了这本书,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添加的,配合着加州封城的节奏,默默地看起来。一看就不知不觉看到午夜两点。毫不夸张地讲,这本书刚好出现在我最需要它的时候。所以我觉得它对我来说,算是一本好书。
过程中这本书解答了我很多的疑惑:包括自己平时在公司观察到的一些怎么也想不通的现象,还有自己对爬上去的渴望,封城在家的郁闷和对跳槽的疑惑等等都得到了有效解决,觉得前路明朗了不少。
书中多次提到的公式 “现值(PV)=未来的现金流量(CF)÷折现率(R)” 我们在财务课也有接触到,财务课的核心就是“未来的钱没有现在的值钱”。看了这本书也反思了自己一直以来对上司所有指令都是高速完成,却没有自己的小心思,另辟蹊径来创造更好的PV。
只要是公司的命令,无论有多不符合常识、效率有多低下,都无条件服从;只要上司说一件东西是白的,哪怕它其实是黑的,也要附和着把它说成是白的——这种员工被称为“社畜”,也就是公司圈养的牲畜。“社畜型”员工大受赞扬的时代早已过去
我的上司碰巧是日本人,所以对那种必须完成上司颁布的任务,其他任务都是狗屎的态度太有领会,我后悔我没有拼尽全力去友善地“抬杠”,我过去尝试了很多回不过总是遍体鳞伤铩羽而归,其他的高层也看出来我们应该尝试另外的方向,却总是受到上司的压力,强硬地扭转。
如果你唯唯诺诺地服从,你个人的价值与公司的价值就都会受损。有时候我们确实没办法反抗公司的决定,但至少要对此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要认为它不正常。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并不是成为一个为公司尽忠尽职的员工,而是要成为可以为公司带来利益、对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带着问题意识去完成工作,而不是受限于那些只在公司内部适用的“常识”
我的确一直囿于过去的经历,小心翼翼审视自己够不够资格,其实我更应该看到的是自己的PV,也就是从未来的现金流算出来的present value,所以过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我怎么去杠杆自己的经历和人生。有别于其他的鸡汤或者成功学,我感觉这本书是接地气的,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能自圆其说。作者很擅长做类比,然后跨界把金融公式将个人生涯规划结合起来,非常有创意。行文中我觉得作者是有选择性去努力的,而且他看待问题的方式跟一般人不太一样。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他提到的不能想着升职,以及做买方没有做卖方学的东西多。
这些点我有深刻的体会。公司有一个比我大五年的同事被CEO直接提拔去做采购部的director,但是无论从业务,处理上下属关系,还有处理买卖方的关系,都不能说她能处理妥当,能让人心服口服。满分的话,大家普遍反映她可能只是一半的分数。身边的同事都很疑惑和愤愤不平。CEO每天接着四方八面的投诉电话,从投诉该同事态度过于强硬,到没有礼貌,想离开公司。到目前部门里面还是貌合神离,指令从右耳听到跑到左耳就忘了,这位年轻的同事一开始就把年资30+的前辈通通得罪了。书里面的观点令我把自己从太在乎升迁的角度抽离,然后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虽然此同事在这个公司被升迁了,去了别的公司可能是另一层标准,加上买方的身份,养成了高高在上的态度,会让其更难增加她的PV。我之前的确很羡慕她,比我大五年,做到了采购部的最高位置。然后冷静下来想,这个也是时运,也是因为她的性格跟管理层合得来,同时也是因为没人可选,而可塑性强的她相对就变得不可或缺。她的强硬能让我们在争取折扣的时候拿到最好的deal。同时我也应该正视自己做卖方的身份,因为能直接跟客户接触,被他们传授了很多的心经,也能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事情,从实际出发往实际里去。
人事升迁是时运的问题,即使努力了,也未必会有结果。因此,如果我们将升迁作为工作目标,就总会处于一种不满的状态——“我明明这么努力了,却没有回报”,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
而且,人事评价说到底就是一种相对且主观的东西。各个公司的人事评价标准都不一样:这个人和某某相比在哪些方面非常优秀,或者这个人和公司的企业文化非常匹配,或者这个人属于某某派系,再或是上司比较喜欢这个人等。即使你在公司内获得好评、升迁到某职,一旦你离开了这家公司,这些东西就毫无意义,因为这些评价标准都只是你所在公司自己的标准。
因此,在销售部门工作的人,应该为自己的幸运而感到高兴。在销售部工作,我们最容易了解自己在金融价值方面的增长情况。
销售给人带来快乐
大家还要记住一点,我们在一家企业做买方工作时掌握的技巧,到了下一家企业就不适用了。
销售工作的技巧在全世界几乎都是共通的,但买方工作却并非如此,每家公司对买方工作的相关规定完全不同。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在一家公司做买方工作时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就只在那一家公司内适用。我们要明白,在买方工作中做出的业绩,虽然会和公司内的相对评价挂钩,却很难转化成为自己的绝对价值。
所以说在看书的过程中,因为作者另外一种看事情的角度,真真正正让我得到了救赎。上天在我需要的时候给了我大剂量的鸡汤。之前因为多次跟上司抬杠无果,而沮丧,默默地自艾自怜,同时上司因为我太爱抬杠,渐渐把核心的业务都分给了另外两个只会乖乖听话从不反抗的同事,现在看来,我反而觉得自己很幸运。起码我把“房间里面的大象”说出来了,起码我尝试有别以前的方向,我不是麻木地填满上班的八个小时。加上我是一个“迟钝”的人,不太喜好参与收集各种人事资讯和斗争。公司总会有各种打听收集情报的人,堪比“狗仔队”。去年让我见识了一个新同事,笑容甜美打招呼,各种殷勤送礼。任务来的时候各种躲着不做,挑着活干。背后一直打听各种家庭背景,甚至自己说出连未婚夫都派出私家侦探来调查背后多少房产。但因为有过去企业的经验跟wow 的presentation能力,她一开始的时候真的可以说是左右逢迎。可惜渐渐地跟她合作的同事都不愿意跟她打交道,各种投诉她的工作态度。她的出错让我们所有的产品尺寸都错到一个惊天动地的节奏。她由活跃的新星坠落成为令人不齿的职场长舌妇......
我们最应该避免的,是因难以控制升迁的欲望而拼命地收集人事信息。
任何一家公司都至少会有这样一个人:他们对各种人事信息了如指掌。“某某和上司和不来,这次好像要被发配到某某分店去啦”之类的信息,他们总是能快人一步抢先知道,但是这种人注定和 PV、升迁无缘。
一个人执着于人事信息,就意味着在告诉别人,他只能看到一些相对性的东西,对于提高自身绝对价值毫无想法。同时,他在为人方面也会被瞧不起,不会得到别人的好评。他的 PV 自然也不会提高。明明掌握着最详细的人事信息,却没办法升迁,真是可怜又可悲。
书中说,公司是一个玩具箱,的确是。不知不觉我在我目前的公司已经三年多了,我从第一天到目前,还是每天无比兴奋地“玩耍”着,多亏公司很愿意去尝试新技术和新方式,我形成了各种自己的“屠龙之术”,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表现自己方面,我试着去更多地表现自己,冲破那种在小时候受到的“要谦虚真人不露相”的成见。最近有幸担任了学校MBA项目的学生副主席,然后才明白宣传自己的时候,那种真正接受自己,善于展现自己和拥抱自己的感觉是多么美好。
对于提高我们的自身价值而言,IR 活动十分必要。在这个社会中,并不是说你只要努力工作,即使沉默不言也会受到别人的认可。在公司获得高评价的人也很擅长让周围的人知晓自己的价值。
在努力的时候,聪明地选择方向很重要,忘了以前在哪里看到的故事,一个人因为知道自己体力没有别人好踢球什么的都不行,但是灵活性好很专注,就转而专攻弓箭运动,结果还拿到不错的成绩。在申请名校失败后,同时认识到自己不能脱产读书的事实,我转战了本土圈颇有知名度的私立学校MBA,而且尽力争取全A,这个战略的转变让我兼顾学业和工作,同时能让我在圈层得到更多关注,花更少的力量去获得成绩。假如在名校,要突出自我会更加难,大家都是高亮的星体,我需要拼命发光,还要全职读书才能稍微露面。
我在这里向大家推荐的生活方式,是要在狭小的世界中争做最优秀的那个人。我并不想要吹嘘自己,但我当年在外资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高评价、高薪酬,最大的原因应该就是我在狭窄的领域中钻得特别深。
我从书中获得最大的收获就是PBR. 之前在研究生课程里面我也听过导师分析如何去算balance sheet的各项,人才和品牌力能填补资产与负债的那个缺口。作为一只志向想下金蛋的鹅,可以去用PBR来找出,并且避开那些竞争白热化的公司,找出黑马,然后进去金蛋鹅培养基地,贪婪地借用资源疯长。与其脑门一热去跟别的高手争破头,不如用巧劲找出被低估了的公司,例如第二名的公司,去丰富自己的羽翼。
在 PBR 较高的公司中,创造现金的不是商品和工厂,而是人和品牌力。如果在一家公司中人才有较大的余地去发挥自身能力,那么在这家公司工作,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也就较多。
我们在网络上可以很容易地搜索到各家上市公司的 PBR 以及它们的排名。我们会发现,有些公司的 PBR 排名,和它在商业杂志等机构发布的人气企业排行榜中的排名完全不同。
我觉得光是PBR这个办法,还有PV这个类比的观念,就已经值得我看书花费的时间,尤其是在这个生涯转折的关键点,精准地努力去四两拨千斤,加上勤奋,总比完全看不到结果来得好。
PV还可以用在解决拖延症上,因为现在的钱比未来值钱,也就是可以理解为项目早完成比晚完成要值钱,所以现在我锻炼自己不要完美主义,比deadline早很多去完成,同时能够wow别人,这样每个细节累积我就能大程度提高自己的PV。果然看书最重要是提炼作者的思维体系,复制他思考的方式然后化用为自己的一部分来炼化绝世神功,无论如何我都觉得这本书在黯淡的日子,给我力量,拯救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