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的真相,认真你就输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神秘、热血,甚至还有一点点遗憾。这便是人们喜欢历史,研究历史的本源所在。
在浩如烟海的典籍和史料中,人们抽丝剥茧,一点点去寻找迷雾背后的真相。本以为这只不过是个体力活再一点儿脑力活,只要努力终究有拨云见日的一天。
可有些时候,当你掀开最后一块历史遮羞布时,却发现一切都不是你想的那样,呈现在自己面前的或是一片空白,或是永远解不开的谜团。
这就犹如你用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让人欲哭无泪。
《三国》是华夏五千年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事,出现了许多人,也成就了许多被后人传诵的美谈。
马伯庸先生却从另一个视角深度地剖析了它,带着观众,犹如探案一般引你重游那段历史,去揣测种种故意背后的真相和传奇。
历史的真相永远只有一个,但作为后来人,恐怕难以摸到它真正的入口。因为古人施了太多的障眼法,导致凭空出现了无数的入口,而大部分人做的就是相信那个离自己最近的入口。
马亲王以他一贯环环相扣的笔法,让迷雾中的故事不断铺展在人们眼前,并不断抛以诱饵,吊着人们的胃口,直到你一抬头,恍然大悟,原来入口在这里。
马谡真的那般无能吗?诸葛孔明真的会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冒险吗?
白帝城里真的只是简单的托孤吗?刘禅的皇位如此一帆风顺吗?
官渡之战曹操命悬一线,又是何人做的局?
曹丕机关算尽,又是为谁做的嫁衣?
流传千年的《孔雀东南飞》和《洛神赋》单纯地是文人骚客的抒情物吗?
这些本在你我眼中早已明确和固化的结论,在这本书中一个个被打破,重聚,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穿针引线后,浑然而成一个或令人咋舌,或令人哑然的结局。
书中的史料皆有据可考,每一个出处都不是空穴来风,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零星地散落其间,那欲断又连的关系太过隐蔽。
马亲王高举火把,将一处处阴暗之地点亮时,所有的东西便如明灯一样呈现在众人面前,于是《三国》便慢慢有了蜕变,也有了新的模样。
掩书静思,书中的人物如走马灯一般在眼前闪过,音容笑貌或阴险,或热血,让人挥之不去。
这是一本关于阴谋的书,读之胸中难免有不平之气,替某些人不值,替某些人鸣屈,可历史终究已成定局,即便你再热血上涌,最后,我们也只能默默慨叹。
历史想告诉我们的永远不是真相本身,我想历史存在的意义在于它关于人性的洞悉,它是人类的历史,也是人性演变的历程。
若是一味儿地追求真相,那你就真的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