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川之月

阅读来源:公众号砚书(pdf mobi)
完全是被名字所吸引,万川之月,应是佛家“月映万川”、“一切水印一月,一月印一切水”的变体,后来被朱熹援引去论证他“理一分殊”的理论。讲的是天上的月只有一个,映在江河湖海中却有千万个,意味着至理只有一种,但是体现在每个个体上又有不同。作者应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在万千山水诗中找寻中国山水诗内在同一的精神特质。
但是大家千万不要把这本书想成特别的理论派,实质上,它更像是一本个人选编的诗词集。作者用了一个新的角度,不再是按照某个时期、某个派别、某个诗人,这样去分类论述,而是选取了山水诗中频繁出现的一些意象,去探寻这些意象背后所代表的自《诗经》、《楚辞》开始的中国诗歌的传统审美以及其向上延伸出的中国文化的心灵境界和哲学意味。
因为是选取意象,所以尽管说是山水诗,其实也基本上把所有写过景写过物的诗都包含进来了。书分十个篇章:
第一章 雪夜人归——生命的飘泊与安顿
第二章 啼鸟处处——生命的悲哀与复苏
第三章 花泪蝶梦——有我与无我
第四章 泰山秋水——向上与超越
第五章 逝者如斯——勉励与纵浪
第六章 鱼跃鸢飞——流动飘逸之境
第七章 荒天古木——荒寒幽寂之境
第八章 风日流丽——绮丽华滋之境
第九章 一窗梅影——清莹透明之境
第十章 扁舟一棹——音乐与绘画境界
看到这是个篇名或者说是场景,心中应该都能立刻想起很多熟悉的诗词。例如“雪夜人归”,对应的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由旅途之景、异乡之景、归家之景而引发的关于漂泊的哀思;“啼鸟处处”对应的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由花落、烟雨而引起的伤逝与乐生;“逝者如斯”对应的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由时间流逝而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思考。最终,作者细数了山水诗中的种种意象,在第九章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那就是一个“清”字:
中国的陶艺,以清澄幽邃为上品;中国的音乐,以清明象天为至乐;中国的园林,以小窗花影为绝胜;中国的绘画,以清淡水墨为妙境;中国的诗歌,以山水清音为佳赏。清,乃是民族文化精神生命的心源之美。
……
“表里俱澄澈”五字,真是天人一体同清,天人一体同明!庄子的宇宙清气,释氏的万境空明,儒家的冰雪人格,融融合为一片。诗者天地之心,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影现,宇宙诗心是诗人心灵的活跃。
正所谓“山水有清音”,开中国古代山水诗先河的谢灵运,也正有着“清新”、“清丽”的评价,李白写谢朓也说“中间小谢又清发”,“清”本来就是中国山水诗非常重要的特色之一,但作者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将其引申至中国文化的层面;并且在第十章,从诗引申开去,谈了音乐、绘画、诗词之间体殊而道一的关系,由此又从“万川之月”回归到月本身上来。
读罢仿佛随作者在诗中古往今来,山川湖泽的游历了一遍,虽然略有些轻点辄止,总觉得并不过瘾,但到底诗歌之韵也并不是一本小书就可以尽道。能够有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已经是收获颇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