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写西读”之《我叫刘跃进》

首先讲刘震云小说的叙述语气。
“叙述语气”这四个字听起来像某种专业术语,其实,如果翻译成白话,也就是一个人说话的腔调。刘震云的腔调应该在《一地鸡毛》中就已经奠定,那是一种很扎实,很细密,很具有信息量的方式。这其实也是种半书面的评语,如果再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刘震云讲故事的方式跟妇女们对一件事的复述区别不大。同样是全能视角,同样是一口气讲完,同样颇多枝蔓,内在的倾向性却是统一的,并且,事情的大致走向,甚至故事的最终结局我们都能猜到,只不过,恰好有闲工夫,也就乐于听他一路讲下去了。这种叙述语气在其大部头小说《故乡面与花朵》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在本书中,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已经被刘震云运用地炉火纯青了,一整个故事,就像一桶凉水,劈头盖脸的浇下来,奇怪的倒是,被浇完之后,竟然能让人觉得痛快。
如果以写作的技巧性来讲,刘震云的方式并不具有学院派的气质,倒更多地带有“市民气”与“底层气”。这也就是他的小说被冠以“新写实主义”的最大原因了,他所讲述的故事,不管是内容还是所使用的语气,都有一种力争还原现实真实的努力在。大致上,就像拿了一张纸,用一支铅笔,拓了生活的原型过来,展现一幅纤毫毕现的图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地鸡毛》中那个经典的“馊豆腐”的情节。但是,反过来讲,刘震云又与传统意义上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家不同,他所表现的现实,又与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不同,光明在他的笔下是被蒙了一层薄纱的,黑暗在他的眼中也许更接近于灰色。他的立足点,并不站在现实的灰尘中,他是置身事外的,通过表现我们经验的外在现实,通过表现他眼中改装过的现实,而直达我们的内心。他更关注的,其实是当下我们现实的内心,他所要真正描绘的,是我们内心的洪流。所以,这也许就是理解刘震云小说平淡而快节奏叙述方式的关键了,他是在讲故事,但在讲故事的同时,他更注重的是查我们的颜观我们的色,如果我们能会心一下,他便心满意足。
回到本书。小说的情节其实并不复杂:刘跃进是北京某建筑工地的民工,上街时他的包被人抢了,里面装着他全部财产。找包的过程中,他又捡到一个包,这个包里藏着天大的秘密,牵涉到上流社会的几条人命。于是几拨找这个包的人马,又开始找刘跃进……只要是看过电影《两杆大烟枪》的,对本书的结构与情节设置就不会觉得陌生。事情的起因与发展,以及高潮,甚至结局,都与一只包有关,确切的讲,与两只包有关,而其中的一只包,是故事中心人物刘跃进的。一群人粉墨登场,围绕着一只包,演出各自的角色,展现各自的丑恶与搞笑。在刘震云的笔下,绝没有什么好人与坏人之分,没有值得同情的人,也没有需要痛恨的人,他们都只是一些扭曲的人,他们受困于他们的内心,被他们的内心所胁迫,被迫演出一幕幕好笑的喜剧,并且,永远也无法停止。这种“不得已”的状态,被刘震云命名为“拧巴”。
以刘震云的方式,他只承担一个故事讲述者的角色。在他的文字中,不可能见到控诉,不可能见到愤怒,更不可能见到大声的疾呼,因为,事实证明,以上的方式,除了看上去滑稽以外,效果并不明显。倒是一门心思把故事讲完,并且,以一种幽默而轻松的态度,像是举起一副杠铃,却依旧吹着口哨的方式,才更加显得智慧一些。所以,这就是刘震云的叙述语气的另一层理解方式了,他不停下来评论,他不将精力放在对故事本身的雕琢上,而是全力以付地讲故事,哪怕用的是最笨拙的办法,也会显得比最精心的布置要好,因为他已经在不经意间,将故事中人物的内心,展露了出来,也将我们的内心,与他们发生了联系。在我们内心涌动奔突的洪流,原来在阳光底下会是这个样子,这不是现实主义,又是什么呢?在我们对书中人物抱以微笑的同时,是不是也有一丝苦笑,是给予自己的?
当然,如果我们对刘震云的要求更高一些,拿本书与其最好的作品(至少我认为)《一地鸡毛》相比,似乎显得过于用力了一些,情节太浓烈了一点,转换太快。而这种变化,明显地是为日后被改编成电影做考虑的,毕竟,写《一地鸡毛》时,刘震云并不知道会有一部电影将要拍摄,而根据《我叫刘跃进》改编的同名电影,11月29日却要上映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所以,我们需要理解与原谅刘震云。
作者博客:http://hexun.com/saining/
“叙述语气”这四个字听起来像某种专业术语,其实,如果翻译成白话,也就是一个人说话的腔调。刘震云的腔调应该在《一地鸡毛》中就已经奠定,那是一种很扎实,很细密,很具有信息量的方式。这其实也是种半书面的评语,如果再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刘震云讲故事的方式跟妇女们对一件事的复述区别不大。同样是全能视角,同样是一口气讲完,同样颇多枝蔓,内在的倾向性却是统一的,并且,事情的大致走向,甚至故事的最终结局我们都能猜到,只不过,恰好有闲工夫,也就乐于听他一路讲下去了。这种叙述语气在其大部头小说《故乡面与花朵》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在本书中,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已经被刘震云运用地炉火纯青了,一整个故事,就像一桶凉水,劈头盖脸的浇下来,奇怪的倒是,被浇完之后,竟然能让人觉得痛快。
如果以写作的技巧性来讲,刘震云的方式并不具有学院派的气质,倒更多地带有“市民气”与“底层气”。这也就是他的小说被冠以“新写实主义”的最大原因了,他所讲述的故事,不管是内容还是所使用的语气,都有一种力争还原现实真实的努力在。大致上,就像拿了一张纸,用一支铅笔,拓了生活的原型过来,展现一幅纤毫毕现的图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地鸡毛》中那个经典的“馊豆腐”的情节。但是,反过来讲,刘震云又与传统意义上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家不同,他所表现的现实,又与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不同,光明在他的笔下是被蒙了一层薄纱的,黑暗在他的眼中也许更接近于灰色。他的立足点,并不站在现实的灰尘中,他是置身事外的,通过表现我们经验的外在现实,通过表现他眼中改装过的现实,而直达我们的内心。他更关注的,其实是当下我们现实的内心,他所要真正描绘的,是我们内心的洪流。所以,这也许就是理解刘震云小说平淡而快节奏叙述方式的关键了,他是在讲故事,但在讲故事的同时,他更注重的是查我们的颜观我们的色,如果我们能会心一下,他便心满意足。
回到本书。小说的情节其实并不复杂:刘跃进是北京某建筑工地的民工,上街时他的包被人抢了,里面装着他全部财产。找包的过程中,他又捡到一个包,这个包里藏着天大的秘密,牵涉到上流社会的几条人命。于是几拨找这个包的人马,又开始找刘跃进……只要是看过电影《两杆大烟枪》的,对本书的结构与情节设置就不会觉得陌生。事情的起因与发展,以及高潮,甚至结局,都与一只包有关,确切的讲,与两只包有关,而其中的一只包,是故事中心人物刘跃进的。一群人粉墨登场,围绕着一只包,演出各自的角色,展现各自的丑恶与搞笑。在刘震云的笔下,绝没有什么好人与坏人之分,没有值得同情的人,也没有需要痛恨的人,他们都只是一些扭曲的人,他们受困于他们的内心,被他们的内心所胁迫,被迫演出一幕幕好笑的喜剧,并且,永远也无法停止。这种“不得已”的状态,被刘震云命名为“拧巴”。
以刘震云的方式,他只承担一个故事讲述者的角色。在他的文字中,不可能见到控诉,不可能见到愤怒,更不可能见到大声的疾呼,因为,事实证明,以上的方式,除了看上去滑稽以外,效果并不明显。倒是一门心思把故事讲完,并且,以一种幽默而轻松的态度,像是举起一副杠铃,却依旧吹着口哨的方式,才更加显得智慧一些。所以,这就是刘震云的叙述语气的另一层理解方式了,他不停下来评论,他不将精力放在对故事本身的雕琢上,而是全力以付地讲故事,哪怕用的是最笨拙的办法,也会显得比最精心的布置要好,因为他已经在不经意间,将故事中人物的内心,展露了出来,也将我们的内心,与他们发生了联系。在我们内心涌动奔突的洪流,原来在阳光底下会是这个样子,这不是现实主义,又是什么呢?在我们对书中人物抱以微笑的同时,是不是也有一丝苦笑,是给予自己的?
当然,如果我们对刘震云的要求更高一些,拿本书与其最好的作品(至少我认为)《一地鸡毛》相比,似乎显得过于用力了一些,情节太浓烈了一点,转换太快。而这种变化,明显地是为日后被改编成电影做考虑的,毕竟,写《一地鸡毛》时,刘震云并不知道会有一部电影将要拍摄,而根据《我叫刘跃进》改编的同名电影,11月29日却要上映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所以,我们需要理解与原谅刘震云。
作者博客:http://hexun.com/saining/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