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尤恩杀人不见血

看书之前千万别看乱七八糟的书评,这个俺基本做到了。
看书之后,当你有冲动为这本书说点儿什么的时候,也千万别看乱七八糟的书评。这个俺没做到,故事结束了就犯欠一样一鼓作气把译后记也给看了,于是就大煞风景SB了。这东西就SB在你当看完别人喷的口水之后,就眨么眨么眼儿的功夫,便发现那倒霉口水已经开始猖狂的跟你自己想的东西交媾糅杂,完全不受你控制。我并不是说那堆书评后记什么的写得有多烂,只是那些套路整齐线索连贯观点平平的文字就像程序整齐无孔不入的木马病毒!直接侵害你思考中枢,扰乱你的感受轨迹,把你的系统变成僵尸!
麦克尤恩文风很干练的,很少拖泥带水,即使大段细节描写,也是那类精准连贯路数,一针见血范儿。
这本《阿姆斯特丹》结构密实,很好读,一口气儿就能顺下来。
情节不多说了。
俩主人公的各式各样的冲撞是整个故事的轴心:
一位作曲家和一位报社主编,二人之间拥有既牢固又不堪一击的友情。不用急着去定义他们俩的友谊到底是虚情还是真心,
在冲撞之中作者将所谓精英所谓优雅的躯壳狠狠的揭开,露出最可怜的本性。
没有善恶,只有立场。我们都可以搬出无数的理由为自己辩护,即使那完全等同于自欺。
作曲家在优渥的生活中追忆昔日的爱情,绝望的追寻早已枯竭的灵感,在曾经荣誉和优雅的表象中将自己掩埋。其实他早已一无所有,他已经写不出任何东西。
报社主编得到了他一向痛恨的政治家异装癖把柄,他要将照片召告天下从而一步登天,于是制造了无数借口为这卑鄙下流的行径进行加冕。
麦克尤恩不是在揭发,更像冷冷的同情。
这个故事里没有人真正有罪,但是每个人都是顶着自己的枷锁去完成自己该犯的罪行。
因为枷锁就像是标签,你已经戴上了,就得像履行义务一样去把该做的事情做完。
所以,对作曲家和报社主编来说,在这场风波中,也许他们真的不知道彼此身上正在发生厄运,也许他们早已互有默契般对一切了然于胸……谁知道呢?
总之最后心有灵犀一样的结局就像一场滑稽的闹剧。
你无需去阐释那满目疮痍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它就像丑陋的器官剥光了让你看着,随时提醒你,你也是满目疮痍摇摇欲坠的活在这混乱的世界上。
麦克尤恩杀人不见血,他揭穿了这一切摆在那里给你看,然后冷眼旁观。
看书之后,当你有冲动为这本书说点儿什么的时候,也千万别看乱七八糟的书评。这个俺没做到,故事结束了就犯欠一样一鼓作气把译后记也给看了,于是就大煞风景SB了。这东西就SB在你当看完别人喷的口水之后,就眨么眨么眼儿的功夫,便发现那倒霉口水已经开始猖狂的跟你自己想的东西交媾糅杂,完全不受你控制。我并不是说那堆书评后记什么的写得有多烂,只是那些套路整齐线索连贯观点平平的文字就像程序整齐无孔不入的木马病毒!直接侵害你思考中枢,扰乱你的感受轨迹,把你的系统变成僵尸!
麦克尤恩文风很干练的,很少拖泥带水,即使大段细节描写,也是那类精准连贯路数,一针见血范儿。
这本《阿姆斯特丹》结构密实,很好读,一口气儿就能顺下来。
情节不多说了。
俩主人公的各式各样的冲撞是整个故事的轴心:
一位作曲家和一位报社主编,二人之间拥有既牢固又不堪一击的友情。不用急着去定义他们俩的友谊到底是虚情还是真心,
在冲撞之中作者将所谓精英所谓优雅的躯壳狠狠的揭开,露出最可怜的本性。
没有善恶,只有立场。我们都可以搬出无数的理由为自己辩护,即使那完全等同于自欺。
作曲家在优渥的生活中追忆昔日的爱情,绝望的追寻早已枯竭的灵感,在曾经荣誉和优雅的表象中将自己掩埋。其实他早已一无所有,他已经写不出任何东西。
报社主编得到了他一向痛恨的政治家异装癖把柄,他要将照片召告天下从而一步登天,于是制造了无数借口为这卑鄙下流的行径进行加冕。
麦克尤恩不是在揭发,更像冷冷的同情。
这个故事里没有人真正有罪,但是每个人都是顶着自己的枷锁去完成自己该犯的罪行。
因为枷锁就像是标签,你已经戴上了,就得像履行义务一样去把该做的事情做完。
所以,对作曲家和报社主编来说,在这场风波中,也许他们真的不知道彼此身上正在发生厄运,也许他们早已互有默契般对一切了然于胸……谁知道呢?
总之最后心有灵犀一样的结局就像一场滑稽的闹剧。
你无需去阐释那满目疮痍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它就像丑陋的器官剥光了让你看着,随时提醒你,你也是满目疮痍摇摇欲坠的活在这混乱的世界上。
麦克尤恩杀人不见血,他揭穿了这一切摆在那里给你看,然后冷眼旁观。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