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小说里我一直偏向读短篇,因为在有限的篇幅里去记录一个故事,展示人物属性和矛盾,揭示社会、时代等背景下隐藏的问题,对我而言是一件利用短暂时间获取快感的好事。汪曾祺曾在《小说笔谈》中如此形容好的小说所具有的特点:首先是语言的准确性,靠的用语感来判断哪些语言是否是无味的;其次在于节奏,他又提及小说的节奏在于随便,不能流于匠气;然后是抒情,小说不鼓励夹叙夹议,作者想要表述的概念应该是自然流露的最好;最后是风格,最好不要急躁,不要跟风。
现在回头来看约翰.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初一接触,你恐怕会被这些密密麻麻的字句和厚厚的页数打倒,可序中作者又略带不舍的表示自己已经删除了百余篇幅,可依旧让人望而生畏。但其实阅读下来,你会知道,作者的逻辑感使得这些显得冗杂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这符合我们所说节奏感的事情。比如《奥林格故事》里人物偏向高中生化,渐渐长大的孩子视角下,世界是充满爱与正义的,所以在这里他所呈现的是短暂的忧愁和直接热烈的感情表达;但《婚姻生活》里又显得不同,这里的主人公是梅普夫妇,通过这对中年夫妻的家庭关系来印证的是上个世纪战后美国中产人民生活的面貌,通过家庭危机来揭露社会种种,其中不乏自由主义者们的解放运动、种族主义态度这样的激进话题,在这里厄普代克代表的则是一个作者的良心。
再来看,厄普代克与他的文学所代表的,其实是二十世纪中期美国中产阶级的表征,例如他在人物家居一块有这样一段描述:
“艾琳·爱迪生也爱美妙的玩意,不过对她来说,必须是现代的东西——海地棉的D.R牌沙发,丹麦风的圆形茶几,蝴蝶形的椅子。我在想,它们现在都到哪儿去了?所有那些蝴蝶形椅子上笨重的铁框架和磨损了的帆布吊带都到哪里去了?男人可以叉开腿站在某个角落,但是女人却会让自己陷入记忆,先向后退,然后希望走的时候丈夫可以在身边把自己拉出来。”
这是当时中产阶级最爱的北欧家居风格,惨杂有丹麦的经典元素。如此看来他的风格也近乎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展示。
再者对他本人而言,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最功能性的特点还是在于批判价值。但他的批判并不是以夹带私货的浅显方式来无病呻吟。更多的通常是以短小精悍的方式放置在语言之中的,但又通过人物对话加深了话题的深刻性,这也使得其在被很多评论者赞叹非凡的文学禀赋的同时,也成为颇受争议的作家之一。
让人印象深刻的该属《鸽羽》一文,这是厄普代克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共均为作者于 30 岁前后所写,很多题材都是其青少年经历的曲折变形,洋溢着别具魅力的青涩。作品主要描写主人公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美国社会中常常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深感不安和苦闷,描绘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精神空虚,真实而细致地反映了他们在旧日的精神支柱崩溃之后所产生的彷徨与迷惘。
从青少年的心理期入手,厄普代克此举颇有“迷惘一代”的前辈们的身影,年轻人对时代的感知更为敏锐,他们的思想更容易被诱导,也更容易出现波动,而战后美国的发展史中,我们也能清晰的看到,这群年轻人对于新旧更替的现状是更情绪化的。他们也往往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刻印,记录他们就是记录时代。
但厄普代克之所以被赞叹为灵魂画师的原因,并不单单只是这些。他是百科全书类型的作家,其对读者知识面的扩充是很珍贵的东西,仅以《马人》为例,古希腊神话;各种地质历史,会辨认岩石;厘清汽车构造及汽车保养常识;认识一半的GRE单词。这些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项目都可以被统统包揽。而抛开精湛的长篇不论,但就本书中短篇所提供的信息量,如果说厄普代克比不过契科夫,估摸着与莫泊桑也是并驾齐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