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Young,So Simple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通州荣誉市民安德森的回忆录终于引进了,可喜可贺。这个以个人名义来过2次中国演出(2007,2010年),以Suede乐队成员身份来过5次中国演出(2003,2011-2014年期间每年来一次)的人,绝对可以在中国摇滚演出史里记上一笔。
不过,话说回来,中年人写回忆录一般很可怕的,特别是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开始回顾当年勇,很容易有陈词滥调的油腻感,这种情况在摇滚明星的传记书里并不少见。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并没抱太大期待,但就和那几张Suede重组后的专辑一样,品味之后,好感远超预期,嗯真香。
这本书不同于同类传记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安德森的写作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儿子,是为了让孩子以后对亲爹有更直接的认识,与其让鹅几读媒体上写的东西,不如自己写一本了。就是这么简单,听说安德森动笔的时候并没有出版社邀约,从成书上也能看出,这不是一本处心积虑过的名人传记,写的很生活化,就是“柴米油盐酱醋”,私人化痕迹真的很重,但好在没有流水账的感觉,在乐队成名前决然断笔,在他正式踏上光鲜亮丽的舞台前终止回忆,嗯……So Young,So Simple.
“无论多么勇敢地试图忠于事实,终究只是源自某一个视角。有意思的是,周遭的人或许会以不同方式看待事物,甚至看法相同却选择不同的解释,所以要理解,根本没有绝对的真实,有的只是视角,这很重要。”
这是本书开篇中的一段文字。
想起Roger Waters之前在一个访谈中提到Pink Floyd成员间的矛盾,他说这个问题的事实只有一个(指Waters不顾队友的贡献,一人掌控专辑的制作流程),但乐队成员间的说法肯定不一。在队友的视角中,(独裁)是为了Waters个人,但在他看来,他完全是为了乐队好(因为其他人的创作速度太慢,而乐队要尽快出版专辑才能进入正轨,所以他必须独裁)。
所以安德森也是个明白人,一开始就摆明了立场:这是来自我个人视角的记述,信不信由你了。我只对我鹅几负责。
话说,大多数音乐名人的自传,并不会花太多篇幅在自己的童年时期,这些内容多枯燥啊,赶紧过了,那些成名后大富大贵的阶段才有料。而《漆黑清晨》全书用了近乎一半的体量,大量描写了安德森与父母、姐姐同处一室的过往,令我惊讶的是,很多细节记述得还很详细(这个人是怎么记住这些的)。
虽然不是音乐世家,但家人对音乐的热爱还是令安德森从小成长在一个充满乐声的环境中,姐姐离家之后留下的一堆旧黑胶唱片,也成为了他日后的精神食量。这段记述特别像电影《几近成名》中那个段落)。
读到后来,你可能会惊讶,这是我心目中的Suede主唱么,怎么感觉像是个唱布鲁斯的,在安德森的成长记述中,显示了各种惨状,以及他的各种苦中作乐,毕业后甚至得靠社会救济金维持生活,有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内味儿。
还好,他和我们年轻时候差不多,有音乐save life,也会把打工赚来的那一点钱全部换成唱片,然后连续听好几个月。对安德森来说,性手枪和其首张专辑就是他的“第一次”,也预示了他对另类摇滚毕生的爱。随后,朋克乐成了他的挚爱,那年头,60年代已经成为了“过去”,甚至没人听,也可见滚石、The Who这些乐队在80年代的窘境。
也是因为这段沉迷音乐的岁月,让安德森注重旋律的写歌习惯得以养成。原来,因为廉价音响的声音单薄,体现不出音乐的细节,导致他后期写歌会特别注重朗朗上口的副歌,还说这些局限最后变成了优势,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这是自黑么,😓
可能安德森本人都没有留意,他无意中的记录,展示了前网络和前流媒体时代的音乐生态,那是NME,Melody Maker这类纸质媒体和电视节目还很重要的时期。找乐队成员需要在杂志上登广告,得买各种乐器,没鼓手就得买鼓机,有了人还得实打实地排练,花钱去糟糕的录音棚录音,有了作品小样得寄给一家一家的音乐媒体和唱片公司,然后一边坚持参加台下观众比台上乐手人数还少的心酸演出,一边等消息。 “通过一系列特色清单和媒体事件催生的大批越来越公式化的乐队,这种公式在90年代尚未建立。” 当安德森吐槽现在那些千篇一律毫无意思的音乐的时候,有想过90年代可能是最后的音乐盛世么。
“舞曲一度看来注定取代摇滚乐,摇滚乐要存活,无论如何得推陈出新。”在乐队还没起步时,安德森就有了这种觉悟,也就能理解他之后对Suede曲风转型的坚持。
虽然针对乐队转型造成了安德森和伯纳德之间的恩怨,但书里对这位吉他手还是不吝赞美之词,还正儿八经描述了俩人当年合作写歌时的亲密无间。
其实,关于那些乐迷心目中的佳作是如何诞生的,安德森也没有明确地给出答案,只是提供创作背景而已,他的话是:“突然间,一切变得水到渠成”。话说,相当多的乐迷形容Suede的作品,总是挂上“华美”“艳丽”等字眼,其实很打脸,这些作品的创作源头和这些字眼完全不搭边。
“我总是从城市的底端得到灵感,试图在日常生活的熙攘壮景中寻找故事与插曲。” 找写歌灵感最终还是得靠走上街头感受生活,安德森热爱肮脏的街道,烤肉店和满是廉价塑料制品的商店,他的歌词俨然一副“伦敦抽象画”,那里有肮脏的地下俱乐部,无处为家的幽魂,这么看,Suede很能代表当时的英格兰和伦敦。
在他的歌词世界里,美妙和糜烂并不矛盾。我也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原来当年聆听Suede而产生的自我想象,与真实的创作源头是那么的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安德森自己也说,每个人对一首歌的不同理解,有助于这首歌能永远流传,他本人也完全不介意乐迷对其作品做自我解读。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母亲的去世,以及初恋贾丝廷的离去,极大地刺激了安德森,同时,也加速了他的(创作)成长,Suede第一张同名专辑里,就有不少歌涉及到母亲和前女友。当然,他决口没提金牙嘿嘿。
总之,Suede的乐迷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很多歌曲里的场景和故事,虽然这方面着墨不多,但也可称为干货。这本书是安德森献给自己儿子的,同时也是送给他最忠实的那些乐迷的。
一点私人回忆:
2003年乐队来北京演出时,我读中学,特别想去,但是现在的网友能体会到当年一个中学生去北京有多艰难么,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也没去成,后来《HIT轻音乐》刊登了两版的报道,看的我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