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知夸父道渴而死

古史辨自序,完。
读完以后心情很复杂,因为我并不觉得它让我对“古史”真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反而让我对所谓古史有了更深的困惑。老爹说:“要用魔法对付魔法。”对抗一种古书说法的疑处,用另一本古书去攻击他,而不首先对各古书的真相源流有细致的考察,这是很危险的列证。我想这并不是作者的错,而是因为上古史传说神话事实交织,难辨真伪;又材料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才会有我觉得勉强的地方。
读《三皇考》的时候,我感到很欣慰。过去读到“三皇五帝神仙事,骗了无数天涯过客”时,不免觉得这是对古文化的攻击与嘲笑。如今才知道三皇五帝说法自身边界内涵就并不清晰,他们是很多神话传说之和。我想起自己读五帝本纪的时候发现五帝的说法有很多,曾想搞个大新闻。读到古史辨才知道原来这种工作已经有人做了,原来三皇五帝本身就带有神话之色彩。看到作者做的类似的五帝谱系、曾经史源学上接触过的相同史料,我感到很高兴。
我大概理解到,古人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于汉代人而言,汉以前皆为古,他们有自然的探问过去的意识,一如现今一样,一如五百年以后一样。我喜欢的反而是材料本身,我惊讶地发现: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地域歧视、殖民主义等等,千百年来早就存在。如果忽视不同民族的历史,便无法理解他们的整体互动过程,就容易犯古人和今人都会犯的错误。
我觉得最难再有像顾先生、陈先生、钱先生这样的学者的原因,莫过于他们是最后一批接受旧世教育的人。我并不希望回到一百或者五百年前,除非我是一个富家子弟;也并不天真的认为,这样高素质的教育是彼时人人能接受到的。我只是…亿点点羡慕。
当然啦,写得最好的还是顾先生的自序。最打动我的反而不是他求证的内容,而是他青年时代对混日子的老师的痛恨、对经书的困惑、对机械的课堂的吐槽、对一个新社会的向往、对阅读的努力,和终于成为学者后衣食男女柴米油盐的压力与控诉。这让我觉得他丰富并不生活在100年前,而是在今天。毕竟人家十六岁就立志找出诗书的错误,比不过比不过。
希望考定刘歆王莽与古文造假无关的钱先生和认定五德观念变动、五经左传都有内鬼的顾先生能打一架。打的时候再把问题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