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释言之言

其实是试图利用巴特提出的某些思想去解释之前书友做的电台节目——“爱的释义”
算是一篇随笔。
爱是什么,现在更多的确实提到的是两性or同性or亲情话题较多,亲密关系较多。
那除此之外呢?书友有提到,“爱”是一种文化资本,爱在当代文化其实已经是几乎被掏空了。其实不仅是“爱”这样的词,许多东西都已经进入各种营销模式的漩涡中,被当作是一种工具。书友之前举的例子很有意思,“love and respect”,这类的广告语,基本已经被掏空了。
所以还是将角度拉至个人。
对个人来说,不论是什么意义上的“爱”——爱宗教、爱人,至少包含着一种肯定。
可是,爱和喜欢和偏好又怎么区分呢,后两者不也是包含着一种肯定的意味吗?
爱是困难的 ,至少足够浓烈,足够瑰丽,甚至足够致幻。
之前我也算是黑魂云玩家,能够谈得上爱这个游戏的,至少是能通关二周目好几百个小时的吧。虽然过程真的对玩家不友好哈哈哈。云玩家大概就只是喜欢了。可是过了那之后呢?也许这个快乐的劲儿就过去了,是的,也许注意力在那之后就过去了,我会沉迷于塞尔达,沉迷于宝可梦,有一天当然也会说自己爱其他的游戏,但因人而异的是,再次做黑魂云玩家的时候,回忆起那段时光,能够重新感受到,我是爱这个游戏的。确实,人每一秒都不再是以前的自己了,但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能使得这种情感连续呢?
明亮和暗钝,在这里也会影响爱的释义。
广告文案多明亮,而文艺作品中的爱多暗钝。
但大家也确实不可能爱希特勒哈哈哈。
书友在这这里有提到克尔凯郭尔《爱的作为》:“自己把爱从自己这里骗走是最可怕的事情,是一种永恒的丧失,不管是在时间之中,还是在永恒之中……自欺者将自己关在外面,把自己排斥在爱之外。”排斥在外面的话,就是比较坏的隐喻了。在这里的爱几乎是一种可以买卖的东西了,你交我换,不管亲友爱。这种形式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异化了。
那个体呢?如果爱的个体性被消解了,那么会逐渐功利化、陌生化。爱不是谁给的多谁就赢了,不是可以以量计算的,也不是具有具体位置的东西。
它可以是一条向量。
神奇的是在这个地方,爱竟然和意指重合了。
不对吧?
其中的人格蕴含完全被剔除了,如果这样理解的话。
年初以后我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我开始觉得,人和人的交往像是戴着面具一样,越来越疏远。可是无人格无面具的交往是不可能的,即使做到了,也无法完全表达。
因为不存在释言之言。
可我也的确厌恶亲密关系中功利性的考量 。
这算是陷入了一种无可奈何的“爱的困境”。
爱不能是一种手段。
回到问题的起始,片面地说一下怎么去理解爱。
有趣的是,可以套用亚里士多德关于哲学的认识:
其一,因好奇(thaumazo)而生。
“不论现在,还是最初,人都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在开始时对身边所不懂的东西感到好奇,继而逐步前进,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感到困惑和好奇的人,自觉自己无知,才会为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所以,爱智慧者也是爱奥秘者。
其二,因闲暇而生。
只有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备之时,在有闲暇之时,人们为了娱乐消遣才开始进行哲学思考。
其三,为自由而生。
正由于哲学因好奇而生,因闲暇而生,所以他仅仅是为了知而追求知识,而不是以实用为目的。“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并不为他人而存在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门知识中,惟有这门知识才是自由的,只有他才仅是为了自己而存在。”
——选自亚里士多德《工具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