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编】上海松江:九峰三泖聚人文
罗列下松江地区一些人文景观,此地文化底蕴还是深厚
松江,位于上海市西南,黄浦江上游,古称华亭,别称云间。作为上海历史文化的发源地,据考古发现,早在5000多年以前,上海的先民就在广富林一带劳作生息。而在元明清三代,松江因经济发展繁荣,曾经赢得了“苏松税赋甲天下”“衣被天下”等美誉。
九峰是松江境内十几座小山丘的总称,位于松江北部,由西向东蜿蜒数里。据清嘉庆《松江府志》载:九峰在昆冈乡、天马乡、佘山镇境内,呈西南--东北走向,断续起伏,逶迤13.2公里,依次名为佘山、天马山、横山、小昆山、凤凰山、厍公山、辰山、薛山和机山等 9 座山峰,实际上还有钟贾山、北竿山、卢山等。远远望去,山峰连成一线,犹如一条绿色长龙。山体表面林木深秀,森林覆盖率达86%以上。据旧府县志所载,每座山峰均有"八景"、"十景"等,总计100余景。
淀山湖经拦路港和太浦河流入泖河,泖河有长泖,圆泖和大泖,合称三泖 , 那时的大江小河交织于此,便有了“浦江烟渚”的说法 。
九峰三泖,素来为人文汇聚之地。所谓九峰,是指佘山、天马山、横山、小昆山、凤凰山、厍公山、辰山、薛山和机山等九座山峰,是浙江天目山余脉,山形秀丽,生机无限。三泖则是指长泖、大泖、圆泖,属太湖尾闾,古时广袤无际,十分壮观,今日泖河虽渐狭小,然其清丽秀美之气犹存。
元末至清初,九峰三泖一带安宁、优雅的环境吸引了各地的著名文人来此居住,吟诗作文,著书绘画,切磋文艺,陶宗仪、杨维祯、董其昌、赵左、沈士充等一批名士相继云集云间,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便是其中一位。他29岁时,带家人隐居于松江小昆山。
小昆山,位于松江区西北郊,地处九峰最南端,为著名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的故乡。前人将“二陆”比作美玉,用“玉出昆冈”来赞誉他们,王安石也曾作诗道,“玉人出此山,山亦传此名。”
小昆山最重要的建筑是二陆草堂,为了纪念陆机和陆云两兄弟而建。东吴灭亡后,二陆兄弟回到家乡小昆山闭门苦读十年,后去首都洛阳做官。今天在小昆山还有二陆读书台,不过二陆兄弟故居已经不见踪影了。
陆机因为做过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陆云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二陆兄弟被合称为“太康之英”,在那个时代赞誉颇高。不过在西晋乱世,两兄弟被卷入了八王之乱,惨遭杀害。
后来,陈继儒又移居东佘山,并修建了东佘山居,他在此生活了32年。东佘山东南坡,秀水环绕处有一石矶突兀溪边,现被称为“眉公钓鱼矶”。相传,当年陈继儒(字眉公)常在此处垂钓读书。在《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记述了他曾多次来到九峰三泖尤其是东佘山探幽,与陈继儒结为忘年之交的佳话。
陈继儒在东佘山,度过了他人生的巅峰期,他的大部分传世文学作品和书画作品,都在这里完成。董其昌也曾多次到东佘山,与陈继儒进行艺术上的交流。
陈继儒(1558年12月14日-1639年10月16日),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松江府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朝文学家、画家。诸生出身,二十九岁开始,隐居在小昆山,后居东佘山,关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学习苏轼和米芾,兼能绘事,屡此皇诏征用,皆以疾辞。 擅长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修养。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崇祯九年,卒,赐谥“文敏”。擅画山水,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广富林文化是介于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之间的一种新文化,距今4000年,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1900年之间。钱山漾遗址的广富林文化晚期地层,是直接叠压在马桥文化层之下。把广富林、钱山漾遗址的地层关系结合起来,是一个清楚并连续的年代脉络: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早期(钱山漾第一阶段)→广富林文化晚期(钱山漾第二阶段)→马桥文化。广富林文化的发现,解决了过去对于良渚和马桥文化之间年代缺失的疑惑,填补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末期的文化谱系。
现今,松江在保护古城风貌的同时,新城新貌正在逐步显现,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驻足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