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的政治诗——以《哀江头》为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斯波六郎《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页153言:
然而,诗人怀抱着这样的自信和抱负注视现实世界的时候,却因为现实的悲惨绝望而陷入深深的苦闷,杜甫写下了许多表现这种苦闷之情的作品,其中有《兵车行》《前出塞》《丽人行》等自古以来被视作杰作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充分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但是即使在这些诗篇中,我们也还是会有一些空洞虚泛的感觉。
不过与此相对,如果试着品读有名的《新安吏》《石壕吏》《垂老别》《无家别》等诗,我们则可以听到人们的肝肠寸断的沉痛的呼喊,而且没有丝毫空洞虚泛的感觉。
以此为引子谈一下老杜政治性(含政治抒情、政论)较强的诗的问题。此前试着总结杜甫诗中体现的儒学实践。顺便再展开一点,启动个人至情以为发端,上推家国,构建政治体系。体现在诗中,实际上至少有两个层次,一个比较明显,易于感知,多具体化的描写、细微的呈现(如斯波先生所称《新安吏》),即由小及大,由己及人,从嗟叹自身、描绘日常生活、摹写人伦关系(父子、夫妻、朋友)出发,上而忧国伤时。第二个层次则较为隐晦,集中体现在政治性较强的诗。
以下拿我感受较深的《哀江头》加以探讨,先录全诗: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从总体上看,此诗步武《黍离》,采取个人视角,描绘景物今昔盛衰以见国势凌夷。在视角、发端差不多的情况下,应当探究老杜对《黍离》这类写法的推进之处。论者每艳称「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实际上这两句仍不过是《黍离》余绪,不是老杜高处。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后面几句,真有震人心魄之力,「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去住彼此」,注家有歧义,有说是玄宗和杨贵妃的,有说是作者和玄宗的。从前后意思来讲,李杨说较为站得住脚。不过,这并非与作者毫无关系,不如说是作者在此趋于隐身状态,而进行一种换位式的感知和抒发。对李三郎杨贵妃的个人爱情悲剧的书写,此诗肇其端。但又不仅仅止于他们个人意义的悲剧。杨贵妃李隆基不是普通百姓,仅供路人伤悼一番可也,而是对国家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是国家的悲剧,人民的悲剧,也是作者个人的悲剧。人生难免有情,李杨有情而致斯地,一个远窜蜀地,一个魂断马嵬,作者对皇帝有情而不免沦于胡骑,有情伤民瘼之深而形势如故,则所收获者都不过是无穷无尽的眼泪罢了。这种以我之心,揣彼人之情怀,是极大的悲悯,扩大增广,悲伤塞于天地,体现出一种深广的悲剧性。这是彻彻底底的儒者情怀,打通人我之界,不论他是普通百姓还是大小官僚乃至皇帝贵妃。这是老杜政治意味浓重的诗动人之一大来源。
针对此事,《北征》有云:「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论者或就此訾议老杜,或为老杜讳言,曲为之解,都是不可取的。不如这样说,这两种态度在老杜这里并不矛盾。依据儒家政治原则,诛杀杨是对的,要恢复王业,意欲振拔,这就是一个姿态比较好的起始。但从个人角度,仍会对其投之以悲悯,报以理解之同情,慨叹其命运,将其个人的命运与家国以及自己的命运统一起来。
其他如《即事》(闻道花门破)悯宁国公主也属此类,政论意味更浓。不宜把老杜此类诗篇视作空洞虚泛的原因在此。
【同一主题,白乐天《长恨歌》可不论,因其为配合传奇而作(详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李义山《马嵬》开头想往普遍悲剧性上牵引,颈腹对句精巧,但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疲沓收官,味同嚼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