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式思考”,噗,反常思维

路上读书解读:
1.魔鬼式思考?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参考常识,用传统认知来思考。但问题是,传统认知往往是错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例子,为了缓解气候变暖,曾经有人发起“本地食品主义”运动,提倡人们购买本地生产的食品,认为这样可以减少食品的运输距离,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然而一项研究已经证实,吃本地食品反而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这是怎么回事呢?问题就出在人们的固有认知模式上。一般认为,汽车、卡车之类的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但实际上,牛羊之类的反刍动物排放的温室气体比交通活动的多50%。在食品有关的气体排放中,交通运输只占了11%,而超过80%来自生产过程。所以
与其购买本地食品,还不如每周吃一天纯素食,这样能真正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根据数据做出判断,而不是想当然,这就是所谓的“魔鬼式思考”。咱们再来举个例子,大家想象自己是一名足球运动员,你现在只要罚中一枚点球,就能让球队赢得世界杯。 怎样增加进球的概率呢?如果你跟大多数人一样是右脚球员,就更擅长把球往球门的左边踢。当然了,守门员不傻,他也明白这一点,因此在球迎面飞来的时候,他会有57%的几率向左扑,41%的几率向右扑。这就意味着,守门员只有2%的情况保持在中间不动。 大家可能会觉得,踢向球门中间的球更容易被扑到,毕竟守门员不用动嘛。但从刚才数据来看,守门员绝大部分时候都会扑向两边,往中间踢的进球率会比往两边踢高出7%。 虽然理论如此,但实际上只有17%的球是踢向球门中央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听过“魔鬼经济学”系列前两本书的朋友可能还有印象,人的行为会受到动机的影响。在关键的比赛当中,进球得分不见得是球员最真实的动机,那是什么呢?保护自己的名声。
如果是为了得分,点球向中间射门命中率更高。
那假如守门员刚好决定按兵不动呢?这个球就白送给他了,冠军就这样拱手让人,他成了英雄,你成了罪人,你肯定不愿意背这个锅吧?如果你把球踢向两边,虽然有可能会被守门员扑中,但至少在别人的眼里,你尽力了,不会因此看不起你。所以说,尽管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但事实表明,人们往往会把个人利益摆在最前面。 你看,打破常规思维,用数据说话,我们才能看清问题的真相。那么魔鬼式思维还有哪些应用呢?接着往下听。
2.不盲信专家
俗话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但很多人都不愿承认自己的无知,宁可不懂装懂,也不肯说“我不知道”。 “过度自信”似乎是人类的通病,比如一项调查让人们评价自己的驾驶能力,结果80%的人都说自己超过平均水平。这话仔细一想就会发现不对劲,因为按照统计学,超过平均水平的人再多也不可能超过50%。 另外,人们还会为了面子不懂装懂,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蠢。就算对方说的东西自己一窍不通,也要点头微笑。如果硬是要表达意见,就只能把从报纸上看到的言论说成是自己的。 总是这样装不累吗?要是被拆穿岂不是更尴尬,还不如大胆承认自己不知道。实际上,这样做还有不少好处呢。比如,能让你变得更可靠,如果大家都知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反过来,遇到你真正懂的东西,别人也更容易选择相信。更重要的是,无知是学习的好机会,通过学习才能最终了解真相。 不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很少承认自己的无知,谁呢?大家可能都猜到了——专家。就算遇到不确定的问题,专家们也很有可能表现得胸有成竹,毕竟他们不希望别人质疑自己的权威嘛。因此,专家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然而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根据专家的预测来做决定,比如炒股、投资,然而这种做法并不明智。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专家有制造虚假信息的动机。大胆预测是一个只赚不赔的买卖,预测对了,会被众人追捧好多年,甚至一举成名;要是预测错了,也没有损失,过不了多久就会被大家忘了。另外,专家的预测能力其实并不怎么样。一项研究发现,
股票专家的预测准确率只有47.4%,要知道,抛硬币还有50%的几率会猜中呢。
所以说,要敢承认自己的无知,但同时也不能盲目相信专家的意见。除了专家的意见以外,媒体的意见会把人蒙的团团转,如何处理才能保持清醒呢?
3.明确地定义问题至关重要
大家都知道,媒体的力量很强大,什么事儿要是上了新闻,很可能就会失控。在报道的时候,媒体可能会突出事件的某个方面,这样一来,公众讨论往往就会被媒体牵着鼻子走。 就拿美国的教育改革来说,人们关注的重点一直集中在学校本身,比如学校规模、课堂大小、师资力量等等。好老师当然能提高教学质量,但大量的证据显示,父母对孩子表现的影响远远大于老师。因此除了关注学校的投入,更应该考虑家庭的投入:孩子从父母那儿学到了什么?父母有没有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然而,媒体只会问:“我们的学校怎么了?”这个问题把人们的注意力带入歧途,让我们忽略了最初的问题:为什么美国的孩子比其他国家的同龄人知道的少呢?通过明确问题,我们才能抛开媒体诱导和公共讨论,更全面地分析现状,最终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恰当地定义问题至关重要,要是能重新定义问题就更胜一筹。举个例子,2000年,日本有个叫小林尊的大学生,生活过得非常拮据,他听说大胃王比赛可以赚钱,于是决定试试运气。 在尝到了业余比赛的成功滋味之后,小林尊决定参加专业比赛,他看重了内森国际吃热狗大赛。规则很简单,选手要在12分钟内吃下尽可能多的热狗。当小林尊登上赛场的时候,所有人都不把他当回事儿,因为他实在太瘦小了。但人不可貌相,大家猜猜他最后吃了多少个热狗?整整50个!这可是把原纪录翻了一倍。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秘诀就在于重新定义问题。小林尊把了原来的问题“如何吃更多热狗”,变成了“如何让热狗更容易下咽”。他发现,大多数选手都会像平时吃热狗一样,面包夹着香肠,只不过会加快速度,但他想知道有没有另一种吃法,于是开始尝试
先把香肠掰开吃掉,然后把面包蘸点水吃下去,没想到,这样竟然提高了咀嚼和吞咽效率。就这样,通过不断优化自己的进食方式,小林尊最终获得了冠军。
总之,要抓住真正的问题,甚至是重新定义问题,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知道问题是什么,想找到背后的原因也没那么容易,怎么回事呢?接着往下听。
4. 别让表象掩盖了问题的根源
寻找问题的根源向来都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因为表象往往会模糊我们的双眼,让我们没法看清问题的本质。那该怎么办呢?答案就是:跳出条条框框的约束,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 咱们来举个真实的例子:上世纪80年代,人们自以为已经知道了胃溃疡的原因,包括遗传、压力,或者吃了辛辣食物,引发胃酸分泌过度,最终导致胃溃疡。听上去很有道理吧?于是,医生会让患者多休息、喝牛奶、服用抑制胃酸形成的药物。 效果怎么样呢?治标不治本,患者的胃是不疼了,但症状没有减轻。这时候,有人提出,胃溃疡可能是细菌引起的。开玩笑吧?胃酸多厉害啊,怎么可能有细菌存活下来。为了解答这个问题,1981年,一位叫做巴里•马歇尔的澳大利亚医生提取了胃溃疡患者的胃液,
发现他们的体内都有同一种细菌——“幽门螺杆菌”。
那会不会就是这种细菌导致了胃溃疡呢?马歇尔决定亲自上阵,他喝下了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不出所料,10天以后,马歇尔的胃里长满了幽门螺杆菌——他得了胃炎,离溃疡不远了。既然致病菌是真凶,治疗起来就非常容易,吃点抗生素就行。 马歇尔的实验看似成功了,但却招来了医学界各种各样的嘲笑和忽视,有人说他是疯子,围绕治疗胃溃疡建立起来的医药产业也感受到了威胁,原本又是打针又是手术还不一定能治好的病,现在用廉价的抗生素就能治愈。 不过真金不怕火炼,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马歇尔的理论终于站稳了脚跟,他和研究伙伴罗宾•沃伦还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然而即使在今天,还有不少人认为胃溃疡跟吃辣有关。由此可见,揭开迷惑的表象,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多不容易啊!
5.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咱们已经说了定义问题和揭开表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 比如说,心理学家罗伯特•恰尔迪尼想知道怎样才能让人们节约用电,他和研究团队首先做了调查,问居民们哪种因素会促使他们节约能源,结果显示,排在第一的是“保护环境”,第二是“造福社会”,接着是“省钱”,最后是“从众心理”。 听过《魔鬼经济学1》的朋友们可能还记得,动机分为道德动机、社会动机和经济动机。咱们普遍认为节约能源属于道德和社会问题,那么这两种动机应该影响最大,然后才是经济动机,这个排序跟实验结果相符。但是,人很多时候会说一套做一套,恰尔迪尼想知道,他们会言行一致吗?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实验。 研究人员挑选了一个街区,在每家每户的门把手上挂一张小卡片,鼓励人们少用电。卡片上的宣传语跟刚才的四个因素相对应,分别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节约能源,造福后代”、“节约能源,为你省钱”、“跟邻居一起节能吧”。
大家猜猜哪张卡片效果最好?你可能想不到,就是在调查中排名倒数第一的那个——“跟邻居一起节能”,也就是说,从众心理打败了其他三种动机。
由此可见,如果想改变人们的行为,了解背后的真实动机非常关键。下次要提倡大家节约能源,就不应该说“太多人在浪费能源了,不能再这样下去!”,因为这样只会激发人们的从众心理,反正大家都在浪费,我浪费一点也没所谓。更好的办法应该是:“大家都在身体力行节约能源,你还在等什么呢?”
6. 怎么说服不想被说服的人?
相信大家对“魔鬼式思考”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过当我们用反常的方式思考的时候,往往会得出有悖常识的结论,面对这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欣然接受,有的人可能会跟你来一场面红耳赤的争论。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说服对方呢? 首先,咱们不得不承认,说服一个人非常困难。举个例子,尽管绝大部分气候学家都相信,全球变暖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但是美国公众对此并不在乎。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名叫“文化认知项目”的研究小组认为,人们对全球变暖态度冷淡,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科学素养不够,不明白气候学家的观点和论证。然而调查发现,科学素养水平跟是否关心全球变暖之间并无联系,不过研究人员发现了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科学素养比较好的人,更有可能持有极端的观点,认为气候变化根本不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聪明人往往对自己的知识储备非常自信,总觉得“我是对的”,因此很容易妄下结论。另外,人们有“证实偏见”,意思就是会关注支持自己观念的信息,而忽略跟自己不同的观点。 这样一来,就算你的论点天衣无缝,还有数据撑腰,想要说服一个观点不同的人还是很难。那应该怎么做呢?大家不妨参考两个要点: 第一,承认对方有理。通过了解对方的观点,我们可以以退为进,强化自己的观点。再者,放低姿态,让对方觉得你尊重他的想法,才更有可能让双方平心静气地敞开心扉交谈。 第二,讲个故事。既然道理讲不通,不妨以情动人,故事不仅能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还能带来深度共鸣,更容易打动对方。
“魔鬼式思考”不仅能帮我们解决问题,还能让我们过得更快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传统的建议虽然出发点不错,但却会让我们不开心。 比如,人们常常说“坚持就是胜利”、“可以失败,但不可以放弃”之类的话,然而事实上,这些建议糟糕透顶。即便有时候“放弃”明显是更好的选择,我们还是会犹豫不决。放弃怎么就这么难呢?原因至少有下面三个: 首先是社会压力。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这种思想:放弃是失败的标志。为了不成为别人眼里的失败者,人们往往不愿意放弃。 第二个原因是沉没成本,也就是说,在一件事情上投入的越多,就越不情愿放弃。这个现象还被称作“协和谬误”,名字来源于一个真实事件。上世纪60年代,英法两国政府联合投资开发大型超音速客机,也叫协和飞机。这种飞机成本高昂,项目开展不久,英法两国政府意识到,要继续开发飞机,开销会急剧增加,但如果停止研发,就意味着几十亿投资全打水漂。 随着研发工作的深入,项目不可能再叫停。最终,协和飞机研制成功,但因为飞机的各种缺陷和高昂的运营成本,根本不适合市场竞争,英法政府为此损失惨重。假如他们能及早放弃,就能挽回不少损失。 最后一个原因,人们往往会忽略机会成本。什么叫机会成本呢?它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比如,钱和时间都是机会成本,一旦把它们投入到某样东西上时,就不能用它们在做其他事,这相当于放弃了其他的机会。 虽然选择放弃不容易,但放弃并不总是坏事,相反,它有可能变成快乐的源泉。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了弄清楚放弃或坚持会给幸福感带来怎么样的影响,这本书的作者专门设计了一个网站,请参与者提出一些困扰他们的问题,让网站用抛硬币的方式替他们做决定,正面代表坚持,反面代表放弃。在两个月和六个月之后,参与者会接受回访,看看他们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变化。 这听上去可能有点荒唐,但几个月内,网站就抛了4万多次硬币,人们提出的问题各种各样,其中很多是关于放弃的,比如“我该辞职吗?”“我该跟男朋友或女朋友分手吗?”“我该退学吗?”“我该放弃当音乐家的梦吗?”等等。在收集了足够多的数据之后,作者分析了这些决定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发现有些决定让人变得更快乐了,其中就包括最重要的两种放弃:分手和辞职。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不断地换工作、换男女朋友会让人更开心,而是通过实验说明,放弃并不会一定意味着失败和痛苦,它跟坚持一样,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 总而言之,传统思维有很多不可取的地方,甚至会经常出错。相反,利用反常思维思考问题,能让我们揭开表象,找出根源,挖掘行为背后的动机,最终得出打破常规但又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从与众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在数据和事实的帮助下,相信每个人都能更高效、更有创造力、更理智地思考,用“魔鬼式思考”重塑我们的大脑。
7.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魔鬼式思考”不仅能帮我们解决问题,还能让我们过得更快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传统的建议虽然出发点不错,但却会让我们不开心。 比如,人们常常说“坚持就是胜利”、“可以失败,但不可以放弃”之类的话,然而事实上,这些建议糟糕透顶。即便有时候“放弃”明显是更好的选择,我们还是会犹豫不决。
放弃怎么就这么难呢?原因至少有下面三个:
首先是社会压力。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这种思想:放弃是失败的标志。为了不成为别人眼里的失败者,人们往往不愿意放弃。 第二个原因是沉没成本,也就是说,在一件事情上投入的越多,就越不情愿放弃。这个现象还被称作“协和谬误”,名字来源于一个真实事件。上世纪60年代,英法两国政府联合投资开发大型超音速客机,也叫协和飞机。这种飞机成本高昂,项目开展不久,英法两国政府意识到,要继续开发飞机,开销会急剧增加,但如果停止研发,就意味着几十亿投资全打水漂。 随着研发工作的深入,项目不可能再叫停。最终,协和飞机研制成功,但因为飞机的各种缺陷和高昂的运营成本,根本不适合市场竞争,英法政府为此损失惨重。假如他们能及早放弃,就能挽回不少损失。 最后一个原因,人们往往会忽略机会成本。什么叫机会成本呢?它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比如,钱和时间都是机会成本,一旦把它们投入到某样东西上时,就不能用它们在做其他事,这相当于放弃了其他的机会。 虽然选择放弃不容易,但放弃并不总是坏事,相反,它有可能变成快乐的源泉。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了弄清楚放弃或坚持会给幸福感带来怎么样的影响,这本书的作者专门设计了一个网站,请参与者提出一些困扰他们的问题,让网站用抛硬币的方式替他们做决定,正面代表坚持,反面代表放弃。在两个月和六个月之后,参与者会接受回访,看看他们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变化。 这听上去可能有点荒唐,但几个月内,网站就抛了4万多次硬币,人们提出的问题各种各样,其中很多是关于放弃的,比如“我该辞职吗?”“我该跟男朋友或女朋友分手吗?”“我该退学吗?”“我该放弃当音乐家的梦吗?”等等。在收集了足够多的数据之后,作者分析了这些决定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
发现有些决定让人变得更快乐了,其中就包括最重要的两种放弃:分手和辞职。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不断地换工作、换男女朋友会让人更开心,而是通过实验说明,放弃并不会一定意味着失败和痛苦,它跟坚持一样,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
总而言之,传统思维有很多不可取的地方,甚至会经常出错。相反,利用反常思维思考问题,能让我们揭开表象,找出根源,挖掘行为背后的动机,最终得出打破常规但又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从与众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在数据和事实的帮助下,相信每个人都能更高效、更有创造力、更理智地思考,用“魔鬼式思考”重塑我们的大脑。